伴随着早起的阳光和几声清脆的鸟鸣,小面开锅蒸腾出雾气在街角巷尾四散开来。味蕾是最准时的闹钟,当重庆人在街边吃完一碗热乎的小面时,才算一天真正的开始。小面作为重庆极具特色的美食,往往是早餐一顿,夜宵一顿,贯穿了重庆人的生活。小面虽小,滋味却重,情愁更浓,无论有怎样的故事和情感,都会在一碗小面中过足瘾。
“小面对我来说
不单单是一道美食
它更浓缩了我对爸爸所有的情感记忆”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炉火,一头挑着小面和佐料,天蒙蒙亮时趁着雾色沿街叫卖。有客人时拿出一高一矮两板凳,客人坐在路边三五口就能一碗小面下肚。这是小面最早的售卖方式,也是杨华丽对小面和父亲最熟悉的记忆。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挑着担子,她坐在箩筐里陪着父亲上梯下坎的吆喝着卖面。
因为父亲手艺好,后来便开了一家小店做了25年的小面。杨华丽大学毕业后想着与其在外盲目的打拼,倒不如接过父亲的手艺,把这碗小面发扬光大。但这样的想法却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他辛苦半辈子就是希望女儿将来能够找份轻松工作,过得简单幸福,却没想到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小面虽然廉价,但要做好着实不简单。重庆气候潮湿,一定要用碱水面,煮面还不能用头汤。熟练的师傅往往一手拿着两三个搪瓷碗,一手调味勺子上下翻飞,十几种调料的比例更是了熟于心。小面的灵魂就在于自家做的油辣子,这也是各家口味的最大区别。然而这一切对杨华丽来讲,都需要从头学起。
在重庆吃小面有不少的专业术语,“干溜”就是不要汤,“多青”指多加青菜,“提黄”是说面条要劲道。客人们来到店里,寒暄中顺带着几句行话,不一会一碗恰到好处的小面就端到面前。对于街坊和熟络的客人,自然什么都不用说,心照不宣中不仅是习惯的默契,更有小面般牵连不断的感情。
小面由生到熟只要一分钟
恩情从始到终却是一辈子
一碗面,不仅是味蕾的愁思
更是人心的归处
与父亲这样注重口味的老一辈小面手艺人相比,杨华丽夫妇在保留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在尝试一些年轻化的改良。首先他们改善了以往苍蝇馆子的就餐环境,用料方面也更加注重健康,甚至开始塑封打包。他们的种种努力,也都被父亲看在眼里并且予以认可和支持。
重庆小面虽然廉价平凡,却是重庆人亲切的日常,是这座城市不变的味道,也是在外游子最重的乡愁。它密布在城市的街角巷尾,像城市的血脉神经一样,联结着山城儿女的味蕾和情感。一碗小面世代流传,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化不开的浓浓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