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碰到很多“思维奇特”的人,举例子来说。
每当出现问题时,他们习惯性地撇清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把全部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不是优先解决问题,再做检讨。比,如同事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个对公司很重要的项目,但是项目提交后,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导致结果不是那么完美,部门检讨时,有同事就开始推卸责任。
又或者是在没有任何逻辑支撑的前提下随便为别人下结论。我之前的上班的一个公司。新来的同事刚大学毕业,没有做过业务员,而且公司的产品,流程不熟悉,老板让主管教他一下,我常常听到主管的话是别用你XXX(实习生的老家)的速度用来做深圳的事(学习工作业务)。他认为新来的同事学习速度太慢,跟不上他的节奏。
再不就是没有了解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喜欢随意为别人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同事A帮经理把咖啡拿到了办公室,同事B看到了马上四处散播同事A是个“马屁精”为了讨好上司,帮领导买咖啡。而实际情况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上司被老板临时叫去开会,才让同事顺便带过去。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并不是思考本身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是我们的思考模本不对!我们不愿意质疑自己的想法,总是认为自己的思路是清楚的,别人的思维都是混乱的,而且我们经常对整体情况的判断通常是建立在某个专注点上的。就像小学课本里学过的“井底之蛙”我们只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而且坚信不疑。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呢?《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告诉我们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更倾向于去证明一个规则或现象,很少有人去反驳它。如果两个平时都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必然会产生争吵:每个人都在别人的问题(证明自己的想法),却看不到自己的愚蠢(反驳自己的观点)。
看到这里你可以会问题作者有没有给出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呢?那肯定是有的,而且不会让你失望。
本书作者卡尔·诺顿 不仅是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他还是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其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可口可乐德国、戴姆勒、德意志银行、德国电信、一汽集团、诺华制药、欧宝集团、宝洁、西门子、瑞士邮政等知名企业,而且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名演员,有20余年的舞台经验。用现在流行语说“大神”级别的。
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方法做的总结一共有以下几点:
下结论前,考虑所有初始元素
我们倾向于接受那些符合自己的观点的阐述。因此,在开始下结论之前,考虑好所有的初始因素。只有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确的,结果才能是正确的。
注意自己的情绪
经济学家席尼.芬克斯坦指出:情绪会给大脑发出提示,告诉大脑这个信息是不是重要的。我们的兴趣,习惯,性格会影响我们的职业决定,即使我们不是有意的,无论是开药方的医生,还是和数字打交道的会计师。
有意识地思考和观察
有意识地思考观察和分析遇到问题的具体情况。因为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必须激励甚至强迫自己去思考,做出改变,然后你会发现很多你贴在对方身上的标签,完全是失实的。
过去我们常下意识地认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要比实际表现出来的多。 我们总是问自己:对方这么做这么说是不是另有目的?学会有意识得思考观察后,你会更放松,对别人评价也会能友好、更客观。
更多分析和更多自我批判
信息结构化
发展心理学家艾伦.托马斯和阿兰·罗宾逊首次提出PQ4Q方法:一个学习、理解新内容的结构工具,并且能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①预览——查看信息
②提问———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
③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读整本书或全部资料
④思考——思考、举例
⑤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⑥检查——检查不确定的部分
第①到第④步特别有效,可以帮我们快速地剔除大量无关信息,同时这6个步骤也可以为我们解决其它问题。
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
我们在小时候或青少年时期主动或被动形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它存在的时间越长,我们对它的质疑就越少,如果不改变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正如《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期期人的思维盒子》中提出我们要敢于“质疑自己的优点”才能持续待在“盒子外面”我们要有自信质疑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害怕丢脸而维护自己可能错误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在做决策时不那么紧张,让决策更加正确。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是一本帮你搞懂各种常规现象背后的逻辑的书。全书一共有21条常见的不同的套路事件 比如,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为什么对象劈腿,却不选择分手?。作者同时也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选择,如何正确的思考,如何让自己说话做事逻辑性更强,这本书真的适合你,它能帮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