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底线
关于李星星事件,提笔多次,但都不知从何下手。
如今,看到这个事件一点点的退下热搜,似乎快要从大众视野消失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应该说点什么。虽然我们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可以一次次发声,即使微弱。
01.
受害者有罪?
不如请你先做个“人”
随着事件的发酵,各种语音记录的流出,鲍某为了洗白自己,发出了所谓的“恋爱言论”;而一些媒体也写出了“这更像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的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个词,叫“完美受害人”,大意是假设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灾难不会无缘无故降落到人身上,如果你遭受不幸,那么肯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
也因为此,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在遭遇不幸的同时,不但没有被同情,反而还会被舆论攻击,太多的思想是在说“因为你自己有错,才会惹来祸事。”就好比很多女孩儿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性骚扰,还反过来被别人说是“衣着不检”;被抢劫有人会说“谁叫你露富,不知道低调点,不抢你抢谁?”......
我们很多时候确实会陷入这种“受害者有罪”的想法中,包括我也有过,但这种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逻辑分析,绝对不应该放在鲍某和李星星的身上。作为执业律师,如果因为你深知法律,就可以把“诱骗”的手段当作脱责的理由,才是真正的荒谬可恶至极。
一个正常成年人,是不会没事就把和“养女”的聊天信息记录下来,这样故意而为之,难道不是早有预谋、处心积虑的行为么?
十几岁的孩子,心智根本不成熟,而且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通过自己的成熟利用孩子的“不成熟”来证明自己无罪,无耻。
“十三岁的小女孩跟成年人调情的时候,应该让她走开,而不是给她倒酒。”
02.
父母在哪里?
若连你们都不能保护孩子...
整个事件中,我一直特别好奇:母亲干啥去了?心是有多大?就那么安心的让亲生女儿和陌生的养父一起生活?亲生父亲也是个谜。
目前,网络上面关于母亲的说法和报道含混不清,我们仅凭我们能够看到的信息去揣测母亲的动机也说不出所以然。
但是试问,哪一个正常的母亲能这样随便把孩子送给陌生人抚养,无论是鲍某有计划、有节奏的诱导母亲,还是母亲有各种所谓的难言之隐和“无知”,单就母亲和鲍某两个财富、地位和背景都如此悬殊之人,究竟是怎么通过网络相识的?随便一想就细思极恐。
我现在,很能理解身边很多朋友选择“丁克”的心理,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提供可能的依靠、给予孩子应有的保护和引导、培养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当社会各种险恶伸出爪牙的时候,谁来保护他们。
如果面对这些问题没有方向,不如不生;如果生了孩子却无法好好抚育他们成长,不如不生。
我也看了一些性侵儿童的罪犯自述,讲如何选择和诱骗受害者。我们都应该看看,尤其父母,规律大致如下:
① 观察家庭,挑选受害者:罪犯会着重观察孩子的家庭状况,选择那些更脆弱、不自信、孤僻、不合群的;
② 获取受害者的信任:他们经常会试图询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了解孩子面对诱惑的反应程度,而后借助这些信息展开诱惑攻势,甚至借此骗取对方父母的信任,所以很多都是熟人作案,不论男女;
③ 填补空缺,控制受害者:成为孩子“需要”的人,进一步创造条件实施行动。父母的角色有所缺失,就可能有心怀不轨的人来填补空白。
所以,很多人都是钻了“家庭的空子”,继而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父母没有成为孩子的第一道防线的话,那谁来保护他们?
03.
互联网的记忆
有时候不如鱼的记忆
都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有人说互联网的记忆也只有7秒,然而事实是,我们经常前面看了后面就立马遗忘了,说“记忆”都谈不上。
随便打开一个媒体平台,无数蹭蹭蹭网上走的热搜新闻映入眼前,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内容,并不是我们主动想要看到的,而是被各类没有感情的“算法”顶上去的。
前几天大家热议的李星星和包丽,可能很快就被新的事件所取代,如今热搜又蹦出了让人各种心痛的消息,不敢点开,看看各类“标题党”就觉得足够心痛。
我也会反问自己,每一次的愤怒、震惊、怀疑、了解之后,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可能真正能做的是从保护身边人开始,从为每一个弱小的个体发声开始。
“光看信息不思考,就像吃饭不消化。”我一字一句写下这些,也是希望自己不要遗忘。
14岁的未成年少女在40多岁的油腻中年男人面前,无论整个事态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不管鲍某人的故事编造的多么合乎逻辑、不论他背后的团队把稿件洗的多么白......都不能让我相信有什么反转存在,除非这个女孩从来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受伤的会是谁,只是希望一点点的光亮慢慢聚积起来,照亮每一个“影子”下面的小孩儿,让他们有勇气站出来,并且让他们不会因为被伤害而感到任何的羞愧和难以启齿;不会因为舆论的各种揣测而遭受二次伤害。
真心希望每一个经历过黑暗的孩子都可以慢慢走在阳光下,拥抱自己....
最后想说,某人别洗了,做了就是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