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是不喜欢历史的,那些久远的年代、时间好像永远都记不住,(其实到现在也记不大清楚),对历史的喜欢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当年明月的文笔诙谐、幽默,以现代的视野、调侃的口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恢宏壮阔的明朝历史画卷,此方唱罢彼方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经常读得拍案叫好,或者眉飞色舞,就差手舞足蹈了。
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那么有趣,人物那么鲜活。后来读二月河的康熙、雍正、乾隆帝王三部曲,读孙皓晖的《大秦帝国》,读易中天教授的中华史。春秋战国、先秦时期那段历史深深吸引了我,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也诞生在那个时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金戈铁马、阳谋春秋的时代。于是,从此爱上历史。
读史可明荣辱、知兴替。读史会发现人的一生在宏大而长久的历史面前何其短暂、渺小,所有发生时觉得无比重要,甚至痛不欲生的事在历史面前都算不得什么,最后终将付之东流,汇集成历史长河的朵朵浪花,还很小很小。
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也必将会成为将来的历史。
在读史的过程中,我还发现礼仪的影子无处不在,我是讲礼仪的,在这个过程中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因此更爱读史。
以史鉴今 ,我们读史,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博古通今、古为今用。
《资治通鉴》,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取得鉴戒。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通过详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从历史观点来看,《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于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在今天,无论是政治,还是从商,职场,社会生活,依然适用。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 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代伟人曾评价这部巨著,“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