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故里在通化 万王只是避难地

李甲成

戊子盛夏,我从省城太原回乡探亲,在河津、万荣,尤其是在隋大儒王通的故里通化镇,许多人包括当地“三王”(王通、王绩、王勃)研究协会的一些专家学者和了解家乡历史的人,在和我交谈中都说到今年年初,《山西日报》经典山西版刊登王友明写的一篇文章《王通故里在襄汾》。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河津、万荣两县的干部群众中引起一片哗然!

通化镇88岁的文史研究者李有家先生激动地说:“王通故里怎么可能在襄汾?从隋至今1400年,几乎所有的文史资料、人物传记,包括大中学校的教材,对王通、王绩、王勃的籍贯,除少数载有‘太原祁邑’外,绝大多数都清楚地写着‘绛州龙门(原河津,今万荣通化)人’哪里见过王通是襄汾人?”不少人都对此事议论纷纷且气愤难平。此事也引起万荣县委、县政府和通化镇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认为学术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再写一篇有理有据、真实可信的文章在《山西日报》发表,,澄清是非,以正视听。古道热肠,乡情难却。遵从县和镇领导的嘱托,我接受了写这篇文章的任务。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对于河津、万荣包括通化镇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物古迹等,还是比较了解的。因此,回并后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同时也反复研读了王友明先生所写的文章《王通故里在襄汾》(以下简称《在襄汾》)。发现该文的主要依据就是《太平县志》和襄汾县邱文选先生所写的《“文洞墨番”与王通家世辨》(以下简称《家世辨》)。

请看王友明先生《在襄汾》摘抄邱文选先生的《家世辨》中的两段文字:

第一段这样写道:“(王通)其四代祖王虬在南齐来宋后投北魏孝文帝任并州(太原)剌史时,家于河汾,即今襄汾西贾乡万王庄┄┄隋开皇四年(584年),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

邱老先生在摘抄一段历史之后,就肯定地说“家于河汾”,即今襄汾县西贾乡万王庄。并且又巧妙地加上一句“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给人造成一种似乎王通始生的故里就是襄汾万王庄。

这时,有一个关健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即史料所载的“家于河汾”,究竟是指何地?据我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黄河在南北朝宋、魏时期以前皆称为“河水”,而汾河在中华民国之前皆称“汾水”。隋唐时期的河中府、河东郡,历代沿递的“河西走廊”等等,都说明我国历史记载中的“河”就是黄河的简称,而“汾”就是汾水的简称。因此,只有古绛州龙门县(今河津市)地地理位置,西濒黄河,且有汾水自东北向西南穿境而入黄河,才可称“河汾”。否则,从汾水的发源地宁武,由北而向西南流经20余县,包括襄汾县在内,哪个有条件可称“河汾”!所以邱老先生所写“家于河汾”即今襄汾县西贾乡万王庄,是既无证据,又无道理,只是个人见解。

再看邱老先生写的第二段文字:“隋仁寿三年(603年)王通已到二十岁弱冠之年,满怀济苍生之志,西游长安。┄┄王通恐遭诸臣嫉恨,遂赋《东征之歌》于殿柱。歌有‘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矣,志乖愿违。’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村南太和洞授业传徒,从事教书育人之业。杨坚见《东征之歌》后,惊讶而言曰:‘此圣人也。’曾谕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大业)十三年,杨广被杀于江都,时王通病重,召弟子薛收嘱曰:‘吾不起矣。’病七日而终,时年三十三岁,门人弟子数百人聚集商议,以其有‘千载而下,有绍宣民之业者,吾不得而让也’之大志大识,因世乱而不得用的宏图学说,取《易经》‘黄裳元吉,文在其中’之意义,私谥曰‘文中子’。并系麻设位,以礼归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文中子虽因设孝于集贤、通化,其授业处有所变,但其故里依旧在太平万王庄始终未变,事属昭然矣。”

这一段,邱老先生仍然采用老手法,在摘抄了大段文史资料之后,又加上自己的话:“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庄村南太和洞授业传徒,从事教书育人之业。”尤其令人质疑的是邱老先生还写道:“杨坚曾谕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在又摘抄了王通病逝,门人弟子私谥“文中子”这段后,邱老先生紧接上文又写道:“到并系麻设位,以礼归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云云。

这里让我们用隋唐之际王通的门人弟子及亲属所记录的原始性文献,来和邱老先生所写文章作一比较,孰真孰假、谁是谁非自然昭然若揭。

据文中子门弟子杜淹所写《文中子世家》载:“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焉,推皇帝之道,杂霸王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我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曰:“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帝闻而伤之,再征之,不至。”“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定居万春乡甘泽里,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盖有事述者九年┄┄”(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而登吾阶。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礼》、《乐》既正,《诗》、《书》既成,赞明《易》道,聿修《元经》,归休乎?何必永劂令,此殆夫子使召我也。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礼》: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谥,所以易名。夫子生当天下乱,昭王不兴,莫予宗之,故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圣人之大旨明矣,天下之能事毕矣。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易》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从以上原始性的文献记载中,哪里能找到邱先生所写“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庄┄┄”“曾谕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并系麻设位,以礼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敢问邱老先生,您写的这些出于何处典故?还是凭个人臆断?

回头再看王友明先生《在襄汾》中写到:“当我向村党支部书记尚新胜说明来意后,┄┄他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王通,确实是我们万王庄人,过去这个村子姓王的特别多,才起名叫万王村。┄┄王通庙和坟墓,原来就在村东南方向,可惜早就毁掉了。’”我看了这段文字,总觉得只凭一位村支部书记口头表达,越是“毋庸置疑”。越是“确实”,就越让人质疑。他所指的王通庙与坟,都江堰市只是一片庄稼地,遗迹全无,关于村里姓王的多,村名叫万王,就是王通的故里?总让人难以信服。如果这样的话,仅河津一县就有北王村、西王村、山王村、伯王村、王家岭、王家塔等等,姓王的人家也很多。而且河津北山地区是王通主要讲学和躲避隋末战乱之地。能说这此地方都是王通的故里?

今年春季,《发展导报·文化周刊》两位记者曾到万荣、襄汾等地采访“王通故里之争”问题,襄汾县志办主任张俊义表示了个人观点。他认为,虽然现在存有争论,但王通属通化村人的可能性要大些,毕竟河津和通化至今还保存了很多实物和遗迹。

既然空口无凭,接着王友明先生又寻找、查阅、摘抄了《太平县志》和一些历代名人的诗文。列举了明薛瑄《过文中子祠》诗一首,其中有“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之句。薛瑄(1389-1464),原河津、令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薛瑄故里平原村距王通故里通化村(古万春乡)仅十几里地,同在汾南渚疏属山之南。薛瑄从家乡平原村去县城河津,正好要路过通化村东“文中子祠”。因抒发依恋故乡、崇仰圣贤之感慨,而作《过文中子祠》,这是很合情理,亦很自然的事情。试想,薛瑄从家乡去河津,或去任职的河北、河南、京畿等地,如何路过太平万王村偏避之地?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辨析。

其实,关于王通故里究竟在何地这个问题,在许多原始性文献中都已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中说·事君篇》载: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曰:“疏属之南,(疏属,山名,山海经云,枕汾水,名管岑)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弹琴著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侯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岁丰,则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疏属山,在山西省河津县东四十里。”又854页载:“通化镇,在山西省河津县南三十里,为隋王通故里。镇东有文中子祠及墓。”考察实际地形,疏属山东西走向,右河津汾南柴家乡往东直至稷山县境内,地理位置正好在弯弯曲曲的汾水之南渚。通化镇也正是在疏属山之南。对照王通“疏属山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庐┄┄”之语,王通故里在何处,难道还有人比王通自己说得更清楚吗?

据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邓小军先生对王通生平家世的研究,主要依据隋唐之际人,即与王通同时代人所留下的原始性文献,加以实地考察,先后撰写出内容真实可信,学术价值较高的《王通考》、《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等数篇论文。邓先生在《王通考》中写道:“王通之先世,自王通、王绩兄弟一代起,上朔五世,高祖为王虬,即晋阳穆公,自南齐归魏,始家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汾水经县南,向西入黄河,故称河汾)。”王通的门弟子杜淹年写《文中子世家》载:“定居万春乡甘泽里。”知王通家在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万春乡即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位于河津县及河汾以南,旧属河津。元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载:‘隋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汾人,今县南三十里有通化村。’就我所见文献,万春乡改名通化乡,始见于元代文献记载,但改名具体时间不详。通化父老见告,通化一名之意,即王通所教化之地,。是,据王通门弟子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揭铭》载:‘大业十年五月甲子,遘疾终于万春乡甘泽里第。’可知,王通病故于通化之宅第。清光绪《山西通志》卷167《裥庙》河津县条:‘文中子祠,在县南三十县通化村。’我曾在通化镇考察,当地文中子祠、文中子墓遗迹犹存,通化并有王通后人家藏明万历时敬忍居所刻《中说》本版。”

据邓小军教授考评:“王通讲学河汾,具体地点有两处:一是龙门县万春乡即今通化镇,已知上述。由薛收《文中子揭铭》、杜淹《文中子世家》及《中说》等文献确切记载:一是龙门之黄颊山、白牛溪。由王绩《游北山赋》、《负苓者传》及《中说》等确切记载。黄颊山、白牛溪位于龙门县即今河津县东北,山名未改。此地为隋末王通避难时躬耕讲学之地。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龙门山有石洞,盖文中子避乱隐居之所。’明代《河中县志》:‘文中子王通,按家谱,河汾人,今县南三十里有通化村集贤里,县北五十里龙门山顶有石洞尚存,盖文中子避隋乱所居之地也。’明万历《河津县志》卷2《古迹》:‘文中子洞,在黄颊山佛峪山脊。王思诚记。’同卷《山川》:‘黄颊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又:‘白牛溪,在黄颊山。隋大业中文中子居此溪。’我曾从山西省河津县城至东北五十里佛峪口史家窑村。村在黄颊山麓,正对白牛溪口。黄颊山,为吕梁山脉之南端。白牛溪,自黄颊山群山中流出。上山约十五六里,有文中子讲学洞┄┄根据王绩《游北山赋》,元、明、清地方志及现场考察,我断定文中子洞即为王通隋末避乱、躬耕、讲学之地。”根据以上诸多文献史实及专家学者论述,王通、王绩、王勃均为绛州龙门(河津)人,今属万荣县通化镇。黄颊山、白牛溪为王通隋末避乱、躬耕、讲学之地。

那么,为何《太平县志》也载有:“文中子土龛,在县东南汾水之西,龙门沟北,昔文中子读书于此,其洞深广二丈余,号文中子洞。白牛溪,在县东三十五里万王村,唐史称王文中子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今其地有文中子墓,墓旁有龙门沟┄┄”

对于河津有什么地名,太平也有同样地名这一有趣现象,原河津政协委员、万荣县“三王”(王通、王绩、王勃)研究协会主席苏振宏先生(已故)曾有过认真研究考证。他认为古太平县(今襄汾县)万王村,绝不可能是古绛州龙门。;因这今河津且县隋唐时称龙门县;而龙门沟只是万王村周边一小土沟。历史文献中,称一位名人的故里,习惯上人在本县,故里说村,在本省,故里说县;而出省故里一般说省加县。由此可知,一个小土沟也绝不可能是王通故里。但万王村却可能是王通近族避难所居之地。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记载:公元697年正月,有人告密箕州剌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武则天命武懿宗去查办。武懿宗曾答应刘思礼。只要他广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时得罪过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让刘思礼检举揭发。结果,刘思礼检举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问事孙元亭及王遽兄洛州剌史王勔、弟监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都被严刑逼供,屈打成召,壬戌皆族诛之。亲党边坐流窜者千余人。

王勔、王遽、王助皆王通之孙辈,且皆当时之显官,亲党、眷属自难幸免杀戮之祸。世居通化老家的亲族,闻风逃避者有之,乘机远遁者有之,外出未归者有之┄┄当时的万王村位于太平(今襄汾)、正平(今新绛)、曲沃三县交界处,又处于山崖沟壑地带。封建政权鞭长莫及,不为人所注意,易于匿迹敛声。确实是一个避难逃灾的宜居之地.王通的子孙后代在武周神功元年(697)被族诛惨案中。有的离通化逃到太平县万王村.因王通生前也曾到太平县境内设教讲学,德高望重.人心归附,时下王通后人有难,自然是暗中关照尽力帮助.悄然逃到万王村居住下来的王通后人,虽有“羁鸟恋旧巢,池鱼思故渊”之情感,终因年湮岁永,生齿曰繁及种种原因,西归故里之计势不可能。但怀乡之念未泯,故土风光犹炽,为纪念先祖圣德。以图精神慰藉。情急生智,经众人商议,遂将该村东一土沟名之为“龙门沟”,并将沟中一条蜿蜒流水名之为“白牛溪”。再修文子中“读书洞”陪墓,继儿建祠……所以,《太平县志》所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

综上所述,可知王通故里在古绛州龙门万春乡甘泽里。即今万荣县通化镇。而古太平县万王村是王通隋末避乱时读书讲学地之一;也是王通后人在武周神功年间发生灭族惨案时的避难所居之地。

2008年7月写于太原

本文参考书本:

1.臧励酥等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5月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2.潭其骧主编。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3.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太原王氏》

4.隋王通撰,宋阮逸注,广文书局印行的《太公家教残存·中说》

5.司马光著,张宏儒.沈志华主编,改革出版社发行1991年版《咨志通鉴》

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

7.(清)王轩等攥修.三晋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发行的《山西通志》

8.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河津县志》

9.海潮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万荣县志》

10.“三王”(王通.王绩.王勃)研究协会主办的1-4期《三王学刊》

附:万荣县人民政府致《山西日报》编辑部信函

《山西日报》编辑部:

贵报3月15日刊登的王友明同志《王通故里在襄汾》一文,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但权威史料皆称王通系绛州龙门人(今万荣县通化村人),且此地建有王通家庙.王通陵墓。为了澄清史实,我们委托原《山西日报》省城记者站站长.《太原日报》社刊总编辑.《太原晚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李甲成同志在广泛收集史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王通故里在通化.万王只是避难地》一文,请贵报予以发表,以正视听。

万荣县人民政府

二零零八年八月六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吉炳南 苏振宏 近读一九九零年《山西地方志》第四期赵维勇、刘益令二同志合撰的《王通故里考》(以下简称《故里考》)一...
    简单明了阅读 1,476评论 0 2
  • 1.百词斩 2.阅读理解一篇 3.作文 4.经济学第十章 5.还是该死的极限90题 完全搞不清楚状况 反正无论多后...
    青苔匠阅读 172评论 0 0
  • 减肥不用再愁没有好方法了,用香蕉配豆浆的办法,包你一夜就能瘦5斤,用这两种食物制作的健康瘦身食谱不仅能减肥还能治便...
    风清扬老师阅读 397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