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教室的奇迹
——读《种下一间教室》
2017/7/15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桃夭老师的《种下一间教室》。读到最后,泪眼朦胧。
这本书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讲述了桃夭老师的小种子教室的成长。2010年夏天,桃夭老师从南方来到内蒙,走进成了一间教室的守护者和创造者,带着二十多个草原孩子在这间教室里劳作、栖息、歌唱、筑造,实践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读童谣,读绘本,晨诵诗歌,课堂共读,自习后暮省,一学期排一部童话剧,轮滑课程,水仙课程,组建班级乐队……
小种子教室的故事,从桃夭老师在开学第一天送出的《小种子》绘本故事开始:
秋天到了,大风吹了起来。大风把花的种子吃到半空中,要带着种子飞向遥远的地方。有一颗小种子好小好小,比其他的种子都小。他能跟得上其他的种子吗?他们都要飞到哪儿去呢?
小种子教室的小种子们,基础普遍较弱,大多数孩子各有各的问题,其家庭各有各的问题。桃夭老师原以为小孩子可塑性较强,没想到他们心灵贫瘠,学前教育贫瘠,好像生命还处于沉睡状态。所以二年级开始阶段就暂时把课本放在一边,读儿歌读童谣,读大量的绘本故事。开始的写绘,只能写一两句。但是,桃夭老师相信:小种子知道,在它的身体里面藏着一朵花。到了四年级,大多数孩子的暑假阅读量在1000万字左右;到了六年级,这些孩子能挑战古希腊悲剧,能弹唱吉他,能跳出优雅的探戈,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
五年时间过去,这间教室的小种子们苏醒了,长大了,长成了一个个奇迹:小菊,二年级时整天呆呆的,但是四年级挑战了童话剧主角女娲,六年级毕业大戏演第一主角;江小鱼,在桃夭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展现了歌唱天分有了音乐梦想;爱打人的小海,从坐在老师身边才能完成作业,到五年级期末考试能写出一千多字的作文,他真正站立起来了,成了班里的“科林”(《秘密花园》里的男孩)……奇迹的背后,是老师们异于常人的付出:每年寒暑假甚至周末,桃夭老师都会带几个或十几个孩子,为他们进行提前补,或补习数学,或读绘本故事,或指导练习音乐。正如马玲老师在这本书封底的一句话:“种下一间教室”,多么诗意的表述。但诗意背后,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教育生活的琐碎与繁重。
创造这间教室的奇迹的,是很多美好的课程:水仙课程,让孩子们看到了水仙能开花,是因为心里有开花的愿望,只要我们有开花的愿望,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开出水仙一样的花来;学过了“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孩子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知道了相聚的不易,离别的伤悲,更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对自我的存在,对脚下的土地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诵读《吉檀迦利》,让一个有不良习惯的女孩知道了应该抵制诱惑,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铲除自己内心贫乏的根源……
在这间教室里,创造奇迹的,除了老师和课程,自然也有很多故事:在“海棠果哪去了”,桃夭老师组织孩子们讨论,引入新闻讨论该不该摘海棠果,讨论如何看到犯错的同学;“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如一支苇笛”,借助投票事件,桃夭老师组织大家讨论,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民主,理解班级价值观;“我的东西我做主”,通过一次吉他外借事件,桃夭老师与孩子们讨论谁该为吉他的报废负责,使孩子们树立责任意识……就像干老师在封底的评价:在这些感人故事背后,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学。是的,你可以从中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信任”,博尔诺夫的“危机”与“遭遇”,怀特海的三阶段,纪律与自由等。桃夭老师对学生生命的信任和期待,促使她不会武断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把每一次事故变成了教育故事。
读到最后的毕业故事,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是啊,五年的朝夕相处,对比六年级与二年级的照片,孩子们的成长怎么不使老师动容呢?五年陪伴,小种子们长大了,要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分离怎不令人悲伤?泰戈尔在《赠品》这首诗中说,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桃夭老师已经在小种子们心里种下了很多的种子:阅读的,写作的,学科的,兴趣的……所以,小种子们今后不管飞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开花的愿望,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开出各自的美丽的花来。
读桃夭老师的这本书,你会惊叹,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接瘦儒道课程,已经在派莎士比亚和古希腊悲剧了,已经在诵读《吉檀迦利》诵读小古文诵读《世说新语》了,已经组建自己的乐队了,已经阅读哲学类书籍了……羡慕?不如埋首种下一间自己的教室。“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种下一间教室》,是的,教室由我们耕种,每一年结束是沉甸甸的收获还是两手空空,都由我们来决定。那么,像桃夭老师一样,俯下身去,播种愿望,用智慧耕耘吧,我们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创造自己教室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