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刷到一个视频,视频主人公是一位高中学生,他在视频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便是读书,且什么书都需要涉猎,例如是历史书,文学书,科幻书,小说等等,所有方面的书籍多的多了,泛了,才能够让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独立而清醒的活着。
当时观看视频的时候虽然记在了心里,却也没有产生更多的感触,直到今日,在看《史记》中关于华夏的记在之时,突然想到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华夏名称由来的文章;我们因礼仪之大而称夏,因华府之美而称华,所以后世渐称华夏。当时想到这点的时候,整个人都有点震惊,毕竟前段时间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目前的一种生活有一种空虚的状态,这种空虚不是来自生活的孤独,而是腹中无内容,大脑是虚无。尤其是在教书之时,总是幻想自己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引经据典,而非单纯讲授,然学识有限,想说但说不出来的感觉让自己有一种迫切的欲望,想去丰富自己。
但是我们都明白,知识的积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是成为什么样的就必然要付出什么,即使我每日想多读点书,但真正能够进入大脑,并能够成为自己利用的知识也是仅占所看内容的一成,这已经是很理想的情况了。正因如此,对于今日能够将连续所看内容结合起来是很欢喜和吃惊,造成的后续影响便是,我今天下午又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研究《史记》,将其卷一《五帝本纪》看完了。
同时也想到在做题看过《开讲啦》,想到其中所记载关于我国最早机器人的赘述,不自主的又想到三星堆的发掘,还有历史上的各种谜团,突然之间对于历史上那些发展规律又着迷般的兴趣,同时也迫切的想有自己的逻辑,就如《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作者那种信手拈来的逻辑分析,还有历史典故,是我所仰望和羡慕的。DNA历史是非常厚重的,厚重的历史需要层层拨开他的外衣后才能够发现其中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有时候不能靠单纯的看,而是靠自己的悟。
教育的发展应该也有规律,但教育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时如何结合的,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个迷,怪不得在以前时政学习的时候,看到国家关于理念发展的表述,都有些不太懂,例如改革思维,实现教育优化,城乡优质均衡后然后创新性,素质性,科学性发展,这些词语若是单拎出来我好似都明白,然而一旦整合在一起,好像就是一个难题,何为复合型思维,如何转化为啥复合型思维,别人也许早就通过某种方式告诉过我,但我吸收不了,因为我的知识体系不复合,在不复合型的知识土壤上如何种出复合型的思维,这种就像在不适合的土壤上种田一样,比较难,很难。
我前段时间给学生讲过一句话,说千百年来,总是我们父辈和师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一代传一代,那不可能是假话,不可能坑你们,虽然孩子们可能不太理解,但我今天是非常明白了,若是一个道理它流传了千年依旧拥有勃勃生机,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它真的是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完美的道理。就像是武功秘籍一样,每个人都学习,但是从开始时就说了,要每天练,日日练,简单的要求,可却又有很少的人能够修炼成功,归根结底是没有贯彻到底,在半路的时候怀疑那些真实性。正如我在大学时候走过的弯路,我相信了考上大学就是学习的终点一样,错估下的行为导致了后续连贯的错误方向。
多读点书,因为他真的是对简单的实现人生的途经,不需要过多的准备,只需要留点自己的时间,准备一本书,然后沉浸式形成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