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换位思考,允许如他所是。
事件:女儿有两只乌龟,一只在外婆家,一只在自己家,取名叫龟大明与龟小明,今天她很开心地给龟小明剥了一把玉米粒想要给它吃,可是乌龟并不回应她,她感到有些气愤。
“妈妈,乌龟为什么不吃我给它的玉米粒”气鼓鼓,希望得到我的认同。
“宝宝,因为玉米并不是乌龟爱吃的东西”
“可是我觉得玉米很好吃啊,我都吃了一整根,我特地给它留的剥下来,我想它吃”(有些委屈)
似曾相识吗?
这句“我想它吃,我觉得很好吃,我特地给它剥下来的”就像关系轮回中的我与我的家人曾经习惯性把自己不能剥离的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孩子,孩子再以此应对着她周边的的人、事物的结果。
(我剥了这么久,你为什不喜欢吃)我的孩子
(我辛辛苦苦做的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我们的父母or现在的我们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们的亲密关系
在经历许多的剥离及觉察后,我已经习惯性地能慢慢放下自己的头脑,去看到真实的孩子,因此在面对此类事件时,给她更多的会是对于她这个生命的尊重,于是这样的我,再重新帮助她剥离掉曾经我与照顾过她的家人对她产生的行为认知惯性,让她更大程度去成为她自己。
“妈妈做了蛋黄,妈妈觉得非常好吃,宝宝吃点吧”
“我觉得不好吃,我不喜欢”(女儿从小就不爱吃蛋黄)
“可是妈妈觉得很好吃啊,妈妈想你吃”
“我真的不喜欢啊妈妈”
“如果妈妈逼你吃呢,你会开心吗”
“我不开心”瘪嘴
“所以你现在逼龟小明吃玉米,也一定会不开心,宝宝觉得呢”
“是啊妈妈”“妈妈我明白了,我喜欢妈妈”
结果:她很开心地把玉米从龟小明的窝中倒了出来,顺便问了一句“龟小明,你喜欢吃什么啊”
这句“你喜欢吃什么”才是如它所是。
总结: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允许它是它,你是你;(孩子与龟小明)
允许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与孩子)
允许他是他,你是你;(你与亲密关系)
如果你给的从来不是对方需要的,你满足的则是你自己,很多关系中,好像都披了这层以爱之名的“爱”的外衣,这样的你,爱的不是对方,对方只是你幻想的客体,不是一个主体,当我们开始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爱才会真正产生。
在她与外公都想看电视的时候,她说妈妈我不想外公看电视,我问她“如果你看电视时外公不让你看,你会开心吗”她想了一下,说“会吧”,于是她说“那外公看一会,我再看一会”,最后,她会等着外公看完,然后会和外公商量说“外公,时间到了,该我看了”而从前,她是不会这样去认为的,因为她的惯性思维不允许,她只允许所有人如她所愿。
女儿在这种还原重建自由的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可以允许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不同,虽然较缓慢,但她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