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网络上一直流行这一个管理法,叫“时间管理四象限”
所谓的“四象限”是说把自己手头的事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很多同学以为使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手头的工作就能让自己不再陷入杂乱忙碌的焦虑中,但真正实行过的同学们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四象限法并不能解决时间管理的难题。
四象限法则就是要事第一法则,所谓的要事往往又是一些十分难做的、枯燥的,要事第一,听起来很不错,但是我们普通人天性就向往舒适的、新奇的,四象限法的要事第一原则,可以用来制定人生大战略,但是关于日常时间管理方面,就有一些不适用了。
正因为如此,网上许多人便鼓吹“没有最好的时间管理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法。”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时间管理法呢,在我看来,恐怕只有那种既能让他们什么都不做,却又能成为大师的“玄学时间管理”才是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法。
时间管理不外乎于四个步骤:记事、计划、目标、行动并记录,哪还有什么适不适合合自己一说呢,只是有些时间管理忽略了普通人的共性,有些又是从在研究其他层面上的时间管理,所以我们才会觉得物不尽其用。
下面我来教大家三种方法,保证让你轻松学会时间管理。
一、待处理清单。
我们之间很多人在做时间管理的时候,习惯找一张纸,然后把自己想做的事,要做的事,能做的事列一份清单,然后按照清单上的计划去行动,但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当我们在列任务清单时,我们的大脑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聚焦状态,这是我们只会关注对自己最有威胁和最迫切的事,比如说领导要求的事,客户催促的事,即将截止的事等等,但问题就在于重要的事往往都不紧急。如此一来,循环往复,我们就很难有机会去处理真正对我们有着重大意义的重要事件。
当然,不是说列清单是错误的,清单还是要列的,但我们应该要想我们上山摘桃子一样随时随地地摘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想到有件事情可能应该做,那么你就应该立刻把它们列入到你的清单上,我们应该时刻准备好在清单上记录任务、目标的习惯,而这个清单就是我们的“待处理清单”。
我们在随手记时,不论大事小事,想做的不想做的事,只要我们想到我们可能会去做,我们都应该立刻、马上把它们记下来,之所以强调立刻,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及时记载这些事,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忘掉它,转而投向眼前更紧迫的事,而在之后我们再怎么聚精会神,也很难再把它们找回来。
当我们把我们脑中想做的事情全部列在“待处理清单”上时,我们会发现脑子里的焦虑会慢慢较少,因为我们通过清单就能一目了然,不需要装在大脑里给自己徒增压力。将要做的事全部装在脑子里,就好比让脑子既当运动员,也当裁判员,难免不会发生“吹黑哨”事件。
制作清单,解放大脑
二、七十二小时原则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待处理清单”也要进行一次筛选。
这个筛选的标准,就是利用我们的“七十二小时法则”,也就是逐项思考清单中的事,如果发现有一件事在三天之内自己不会去做,那么就立刻将它移除掉,而觉得自己可以去做的,反之就要想想具体应该怎么做。
没错,就这么简单,我们不需要耗费大量脑细胞去思考每件事情的难度和进展,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今天、明天、后天是否会去做这件事即可,七十二小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些事情,并且能推动我们在七十二小时内采取行动。
根据心理学,当我们在七十二小时内还无法对一件事情采取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再去做这件事情的概率接近于零,不管我们下了多大的决心,那件事情都很有可能在我们繁杂的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淡忘掉,这也就是我们规定七十二小时的原因。
当我们筛选完毕后,我们的待处理清单上只剩下要做的事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需要管它重要与否,因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马上展开行动的事件,这样我们就可以任性施展,不必再担心如何去做而消耗了自己的脑细胞。
三、状态优先原则
如果我们遵循“要事第一”原则,那么我们很难真正地实现我们时间管理的初衷,因为这个原则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但人不行,我们有自己的情绪,有不同的状态。
状态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快就把手头的事搞定,并且相当轻松,但是当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强调任务的重要性,怎样在清单上把这件事情加粗标红,我们就是不想去做,当我们因为状态不好而导致事情失败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感觉对我们提升效率不会有任何帮助。
但当我们放弃掉“要事第一”的原则,开始尊重并承认每个人都是有状态的,做事反而会轻松许多。
人的状态其实是很难预料的,我们早上想好一件事情,可能下午就不会想去做了,这很正常。但是,人的状态也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比如我们早上起床后上午的时间,通常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而中午到午后这段时间则是最萎靡的一段,晚间我们又会迎来一波小高潮。逐步观察和体会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状态,根据状态去安排事情才是最佳战略。
心情好起来,效率才能高起来
管理时间,走向效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