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是什么?
专业定义是通过产品,搞定渠道,设计活动促使受众参与,甚至是付费的一系列的行为。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提到运营就是互联网的营销。
时代变了吗?
时代确实变了。
但对于企业来说,不变的永远看它的用户规模和营收利润。变的是多了很多数据去衡量,很多维度去看待,但也有很多好看的吸引资本的数据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在《运营本源》这本书系统的讲解了企业如何制定愿景,并执行,如何从0到1,如何运营成熟的产品等等,就像这本书名提到的一样,回到本来的源头。
首先,从不同视角看待产品是否免费,还是收费。
从产品视角看,浪费时间的产品应该免费,节省时间的产品应该收费。
前者比如看网页新闻,看视频电影等,后者比如很多工具类产品,像之前免费目前都收费的石墨、金数据、幕布、发布活动的活动行、互动吧、报名吧等。
但这也不是完全绝对,比如游戏,一般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浪费时间,但游戏的来源主要就是道具和技能点卡的销售收入,比如微信,张小龙提出为用户节省时间,用完即走,可是数据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人花时间最多的app基本都是微信,但它依然免费。
从运营视角看,投入成本低的产品应该免费,而投入成本高的产品应该收费。比如keep、悦跑圈等运动工具大多数服务基本免费,现在很多有特色的的线下活动都是会员制,都是收费的。
从市场视角看,用户规模大的应该免费,用户规模小的应该收费。像杀毒软件是免费的,像一些高端VIP会员、小而美的读书会都是收费的。
可以看出,这些只是不同视角看待的一般规律,但一家公司肯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也许产品大多数功能不收钱,但总有一部分功能进行收钱,这个产品不收钱,但其他配套的服务收钱,进而实现产品或者人群的交叉补贴(就是用收费的那部分来支撑产品的运营甚至盈利)。
比如大家熟悉的微信不收钱,但微信上投放广告可以向商家收钱,微信端口的提现可以收手续费,微信的战略意义可以提供腾讯更多的流量大河,通过其他游戏视频等赚钱,甚至拿到资本市场上博得更高的估值赚钱。
比如大家常使用的keep,这个软件本身提供的训练视频等基本免费,但keep可以通过圈住这批用户进行周边的训练服、器材的销售赚钱,可以联合线下的健身房对商家收费,可以对一部分人提供优质服务赚钱。
比如大家常使用的背英语单词的app像流利说,这些软件对大多数人每次只用花10分钟,又可以背单词,也不用花钱。但慢慢的会有一些学英语的课程会让你选择付费。
可怕的是你形成习惯。
比如经常使用京东,你可能都忘记了亚马逊、当当和淘宝去买书。
经常使用微信,你可能都忘记了银行卡和支付宝的存在。
经常使用携程,你可能会不记得去哪儿、12306和线下旅行社。
经常使用今日头条,你可能已经忘记早期的四大门户网站,比如百度、新浪。
经常使用得到,你可能会不记得喜马拉雅、十点读书。
经常使用樊登读书会,你可能会忘记新世相、有书。
从个人角度分析你的哪些能力是免费,还是收费。
其次,从用户需求出发,用户的哪些场景需要解决。
比如得到满足了位于一线、新一线的职场人士、自由职业者和高校学生对于获取海量知识资源的需求,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系统的高浓度知识。
比如今日头条满足了手机移动端的个人新阅读的述求。
思考一下,你常用的app满足了你的哪些需求呢?你个人又满足公司和他人的什么需求?
再次,通过用户需求制定愿景和执行。
以今日头条为例,
愿景是成为新一代新闻媒体的领头羊;
战略是做领先的个性化阅读新闻客户端;
战略层面可用PEST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进行分析。
目标分解为用户量领先和个性化壁垒。
策略是优先开发爬虫技术、投入编辑、保护版权、加大用户运营和提高重大数据和算法的能力。
执行主要从价值观、目标、清单和复盘来进行,这个和个人制定xx目标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分析对象是公司还是个人,及执行可调动的资源。
最后,找到你的个人作为产品的优势,完成从0到1。
很多同学可能看到《从零到一》,我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想提高你的个人影响力,必须缩小你的个人定位。
以上就是这本书讲到的运营公司的思路,实际上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总结一下:
首先,分析你个人的能力哪些可以收费?哪些免费?
其次,从你公司和周围人的角度分析,他们有哪些需求需要被解决。
再次,通过这些需求制定你个人的愿景、目标及执行。
最后,找到你的优势点,完成从0到1。
最后,运营的本质是人,而人可以衍生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就像今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无论是找钱和真爱,都需要看你能够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是否匹配。
真实世界的关系就是“利益”交换,听起来有些残酷,但你打磨好自己这个产品,然后找到适合你的受众(平台、朋友、伴侣等)并不断提供和匹配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