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城是湖南省湘乡县人。他的祖辈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横跨五六百年这个家族从没出过一个秀才。
可见这个家族很是普通,没有过人的智商,也没有走仕途的愿望,但从曾子城爷爷这一代开始出现转折。
爷爷叫曾玉屏,因为被其他家长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教育自己孩子。说自己是没钱装大爷,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以后他们曾家迟早要败在自己手里。
曾玉屏自此受辱后,立马卖掉自己身边最值钱的骏马,徒步走几十里路回家。从此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振兴家族。
终于奋斗了十几年,为曾式家族置了百十来亩田地,从此他们家族就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勤苦发家致富之后,曾玉屏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曾氏家族一定要供养出能考取功名、在朝为官的后代,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家族地位。
可大部分时候都是事与愿违,曾玉屏的长子曾麟书不是读书的料,脑子笨不说,考运也不好,参加科考第十七次才考中一个秀才。
而这一年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了。而对曾氏家族来说,五六百年间庞大的家族终于出了一个秀才。但是这些年来,曾麟书付出的也是远远超出常人能忍受的苦。
单单说走的路来说,曾麟书就走了将近一万两千多里路。而且每次科考不仅是走着去,手里、后背还要拿着背着考试时候用的物品。
辛苦是一定的,最难的就是每次科考失利,曾麟书考了十几次,次次落榜,除去同考书生们的嘲笑,面对家族亲戚、乡亲父老更是难以言说。
除此以外难以想象的还有他自己的心会跌落到何种地步,可见抗打击心理是多么地强。
而曾子城呢,从十四岁就随同父亲一起去科考,他也连连落榜,而且还在父亲中了秀才那年被监考的考官们“悬牌批责”。
就是曾子城的考试文章被当作反面教材当众批评指错。而这一次的挫折被曾子城当做人生的第一大受挫事情。
说是挫折也是转折。曾子城不甘心,也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挫越勇。他把自己历年考卷和那些优秀考卷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到底差到哪里并汲取经验。
回到家后找出问题所在,针对短板磨炼,重振旗鼓,发愤图强,终于在来年考中了秀才,幸运的是曾子城的秀才中得比父亲早了二十年。
也许曾子城的考运比父亲好一点,转年曾子城去考难度更大的“举人”。考中的比例大概是八十比一,往年整个湖南省考中的也就四五十人。
所以曾家没有抱很大希望,可能是曾国藩对应试考试已经摸通了门道,他竟一考即中,在中了秀才的转年就又中了举人,实属家门大幸。
从此大家对曾子城报以了更大的希望,希望他第三年能中进士。但不是每一次好运都被一个人遇上。
时隔考中“举人”的两年后,也就是在曾子城二十八虚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虽然在现代来看,二十八岁已经老大不小了。
但在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八岁。而曾子城比平均年龄整整小了十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佼佼者了。
自此曾子城改名为曾国藩。寄以“国之藩篱”之意。中了进士的他,一鼓作气又去参加了一次考试,叫“朝考”,是进翰林院的。
你们一定都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我没记错的话剧中的纪晓岚就是翰林院院士,能进翰林院的都是当时精英里的精英。
而曾国藩也做到了,成功的当上了年轻的翰林公。自此曾氏家族在全县乃至全省扬眉吐气。
看似曾国藩这一路科举之路平坦,其实这背后都是下了硬功夫的,曾国藩不比父亲曾麟书灵光多少。
说个传说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有个小偷到曾家去偷东西,准备在全家人都睡觉了再去行动,但是小偷在房梁上都睡了两觉都没等到这个机会,醒来时候看还有人没睡,那人就是小时候的曾国藩,他在背《岳阳楼记》。于是生气的小偷从房梁跳下来,对着曾国藩破口大骂说:“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随即小偷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就是曾国藩真的很笨。
小时候的曾国藩读书就很用功,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八岁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九岁就开始学习八股文。
曾国藩的启蒙老师也不好,就是他的父亲曾麟书。他的教学方法落后又笨拙,没有针对性,一切就靠着“死记硬背”四个字。
这七年的科举之路,曾国藩就靠着“笨拙”的方法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曾国藩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考勤奋、吃苦换来的。
但一定是超出常人能承受的吃苦和勤奋。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小镇做题家”,靠着“刷题”进了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