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满孩子的心,父母应怎么做?
养育孩子,没有简单的方法,只有父母的艰难跋涉。
想要让孩子远离“空心病”,最重要的就是用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建立起价值感和存在感。
孩子的幸福,从来不靠“第一名”
不久前,微博上有一个“手舞足蹈”的女孩打动了很多网友。
女孩考了倒数第二名,可是她却很高兴,因为她之前一直是倒数第一名。
而妈妈知道了她的名次,也在轻轻地笑着。女孩虽然成绩不好,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喜爱。
是父母不以成绩为附加条件的爱给了她勇气,更给了她成长的动力。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学习好,更不是因为你听话,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别让孩子成为一个“透明人”
很多孩子在家里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父母心疼孩子本没错,却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学习。当孩子没有办法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候,内心就会越来越空洞。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明白,价值感绝不仅仅来源于学习。这背后源自父母包容的爱,父母让孩子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自由地和这个世界连接,从而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
当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色中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时,他就拥有了闯荡世界的底气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怕孩子做梦,就怕孩子没有梦
有“空心病”症状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缺乏目标。普通人所追逐的意义,于他们而言价值不大。其实,这可能源于孩子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
当孩子拥有了喜爱的事物,父母不妨帮助孩子建立起目标,让他有动力前行。
80多年前的一天,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他穿着新衣服在水坑里蹦蹦跳跳,还一脸兴奋地对妈妈大喊:“我要去月球。”
男孩的妈妈没有嫌男孩弄脏了衣服,更没有指责男孩的梦想不切实际,而是微笑着叮嘱他:“好啊,只是去月球别忘了回来吃饭哦!”
33年后,男孩长大了,他登上了月球,成了登月第一人,返回地球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回地球吃饭了。”
这个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
33年前,妈妈的一句鼓励,在男孩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最终,33年的坚持,这颗种子终于开花了。心里揣着目标的孩子,会充满力量、一往无前。
养育孩子,就像养育植物,既需要父母充满爱意的妥帖关照,又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空间任他成长。
我们的孩子,不一定成才,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孩子的一生没有暂停键,为了这个目标,父母只能在爱与责任的引领下,不断修正教育的方向,才能够赋予孩子一双强壮的翅膀,看他海阔天空,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