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13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若能以良善的制度规范和选贤任能的方式治国,治国又有何难?若不能如此治国,有良善的制度规范又能怎样?”
【注释】
“礼”是一切良善制度规范的统称。
“让”有多重含义,此处应取“推贤”之意,也就是《礼记·大同篇》所谓的“选贤与能”。《国语·晋语》云:“让,推贤也”;《尚书·尧典》云:“允恭克让”,郑注曰:“推贤尚善曰让”。
“为”,治也。“为国”即“治国”。
“何有”,以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什么困难,相当于“何难之有”。
“如……何”,是古汉语一种常用句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翻译时要视具体语境而定。“如礼何”在这里可译作“有礼又能怎样”
【评析】
本章的重点,在于“礼”、“让”二字。对于此二字的理解,通常是有很大局限的。这使得我们对“礼让为国”也很容易产生误解。
1、关于“礼”:
普通人对于“礼”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礼仪”,也就是礼节和仪式的层面。而事实上,这只是“礼”的末节。《礼记·乐记》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周礼义疏》的作者、唐朝著名儒家学者贾公彦说:“礼,所以统叙万事”。也就是说,“礼”实际上是一切良善的道德、法律、制度等行为规范的统称。因此,礼治=德治+法治。
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传统道德的日渐衰落,现代西方民主社会正日渐趋向纯粹的法治社会。由于其重“法治”而轻“德治”,因而导致西方民主社会正面临越来越难以治愈的政治弊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剖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由“法治社会”向“礼治社会”升级。笔者在本系列的“前言”中曾有简要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2、关于“让”:
人们通常是将“让”作“谦、退”等解,基本上是取其“不争”之意。清朝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与邻居因宅基地问题产生纠纷,家人遂写信给张英求助。张英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依言退让三尺,邻人感其行亦让三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张英此举就堪称是“谦退”的典范。可见,在处理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物时,“谦退”就是仁德的体现。
众所周知,舜帝大贤,而舜父瞽叟与其弟象皆不肖。瞽叟和象为谋取舜的财物屡屡加害于舜,舜皆退而让之。对于家人,舜可以私人财物相让,但却绝不会以天下相让。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因此舜最后将帝位禅让给了禹。可见,当事关公众利益时,“推贤尚善”才是“让”的真意,是仁德的体现。
于私“谦退不争”和于公“推贤尚善”在儒家还有很多事例。1000多年前,北宋名臣张齐贤有一次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张齐贤看在眼里却并未过问。张齐贤出任宰相后,他的仆人很多都得到了升迁,只有那位贼仆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后来,这个贼仆忍不住向张齐贤哭求官职。张齐贤对他说:“我本来是不想说的。你还记得以前偷银器的事吗?这件事藏在我心中近三十年了,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有权任免官员,理当激励贤良之士、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为官?念你跟了我很久,现在给你三百贯钱,你自己另择他处安家吧”。贼仆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贯”是宋朝的叫法。汉朝叫一“缗”,清朝叫“一吊”。“一贯”就是铜钱1000枚,相当于一两银子——笔者按)
张齐贤看见贼仆偷窃自家银器而未过问,此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隐忍三十年不发,也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发露其恶后仍予其重金择地安家,还是君子“谦退不争之让”。这些事情,都属于张齐贤与贼仆之间的私人事务,只涉及个人利益,因此张齐贤可以“谦退不争”,一让再让。
但是在贼仆请求官职时,张齐贤却以“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为由,予以严词拒绝。因为“进退百官”事涉公众利益,必须要以“推贤尚善”为原则。因此张齐贤便不再行君子“谦退不争之让”。
可见,“君子之让”在分别面对公私两种事务时是有不同涵义的。事涉个人利益时,君子可行“谦退不争之让”;而当事关公众利益时,君子只能行“推贤尚善之让”。舜可让个人财物与瞽叟和象,而不以天下相让;张齐贤可让个人财物与贼仆,而不以官禄相让,皆是为此。
“推贤尚善之让”实际上就是《礼记·大同篇》中的“选贤与能”。它与西方的民主选举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其宗旨却完全一样,都是要选出贤能的为政者并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
3、能以礼让为国,何有?
孔子所谓的“礼让为国”其实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也是近代诸多儒家学者对西方民主赞赏有加和极力推崇的原因所在。在中国首先使用“民主”一词的晚清思想家王韬甚至认为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和司法实践,已将儒家经典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三代最高理想化为现实。
由于德治的缺位,西方现代民主制度的效用并未得到完全的发挥。尽管如此,其国家治理效果依然举世瞩目。当然,按照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福山的说法,西方民主社会正面临越来越难以治愈的政治弊端。而其解药,则正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为人类未来文明所开具的药方——孔子之道和大乘佛法。因此,只需将儒家的德治理念融入现行的西方民主政治架构,就能最终实现孔子“礼让为国”的政治理想。这一模式,也正是汤因比博士所期许的“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因此,若当真能以“礼让为国”,那国家治理又“何难之有”?
4、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不能以礼让为国,礼该怎么办呢?孔子的这个问题,真的是问到了根本。自大禹的儿子启以武力夺权建立夏朝之后,中国就由实行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实行世袭的家天下。古圣先贤们“礼让为国”的理想也就由此而破灭。
当“不能以礼让为国”时,要想获取权力,就只能用丛林法则,以暴易暴,武力夺权。这样一来,“礼”自然也就无所作为了。令孔子无奈的这一难题,也曾困扰人类2000多年。今天,这一难题终于有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民主”。
既然有人“不能以礼让为国”,那就必须要在国家机器的保障下,将“以礼让为国”制度化,并切实保障民众行使正当、充分的监督权与弹劾权。这就要求军警等暴力机器必须要实现国家化,要公器公用,绝不能使其成为任何个人或组织的私器。这也是识别真假民主的标志之一。
本章内容与“八佾篇”第3章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有相似之处,具体可参见《善读「论语」3.3:人不仁如礼乐何,政以德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