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顾璘也来看望王阳明,但在治学上,他俩显然没能谈到一起。后来两人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王阳明述职后,虽然被得到了提拔,却不在北京,而是让他去南京任南都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王阳明到南京以后,王云凤两次上门论学。
王云凤非常自负,称自己“无病痛,不须医药”,“不待人启口,而已识其言之比错”。没等王阳明开口,就开始批评对方了,现场气氛非常不融洽。
王阳明第二天写了一封信来亮明自己的观点。王阳明首先用了孔子的两句话来反驳他:“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还补充说,子路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会非常高兴,从来没有听说他拒绝他人的批评。
这位王老夫子甚至把王阳明比作乡医,王阳明顺势称王云凤为国医(国子监祭酒)。王阳明说,乡医未必通晓大方脉,但也有一证之传,不能视为庸医。王阳明有点挖苦地说,自己现在还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连乡医也称不上。王阳明继续说,如果一个乡下人得了病,是就近找乡医呢,还是千里迢迢到京师去找国医呢?
王阳明这封信的开头,我很喜欢,兹录如下:
昨承枉顾,适兹部冗,未获走谢。向白岩(乔宇,字希大,号白岩山人)自关中回,亟道执事志行之高,深切企慕,惟恐相见之晚。及旌节到此,获相见,又惟恐相别之速。以是汲汲数图一会,正所欲请,亦承相亮,两辱枉教,辩难穷诘,不复退让。盖彼此相期于道义,将讲去其偏,以求一是,自不屑为世俗谀媚善柔之态,此亦不待相喻而悉也。别去,深惟教言,私心甚有所未安者。欲候面请,恐人事缠绕,卒未有期,先以书告。
像顾东桥、王应韶这些人,虽然与王阳明意见不合,但都是有志于学的君子,分歧只在治学的路径上。
储巏从北京来信,和王阳明探讨钱粮赈灾方面的问题。
南京礼部主事方鹏(字子凤,亦字时举,号矫亭)来信请王阳明为他父亲作墓表,方鹏是王华在弘治十四年任应天府乡试主考官时中的举人,也算是故人。
不过王阳明却出了一个洋相,他通过一个共同的朋友拿到了邵宝(字国宝,号二泉,江苏无锡人)为方鹏母亲撰写的墓志铭,误作其父的墓志铭,并据此写了墓表,说他父亲曾经是商人。方鹏为此非常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