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老师抛出一个提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答不上来。于是,老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学生答一个老师说不对,学生再说一个老师还不满意,最后终于有一个学生“救场”——答出了正确答案。事实上还有更让人捉急的——没有学生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老师只好自己公布答案,自圆其说。
循循善诱当然是没有错的,但学生总答不到老师想要的答案,换个角度反思:是不是自己提前设计的问题有问题?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问?
今天在《金色花》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
(生沉默了一会。)
生1:用关注的方式。
师:不够具体,用什么方式来关注?
生2:用暗的方式。暗暗地。
师:具体用怎样的方式暗暗地表达?
生3:“我”把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和妈妈玩“躲猫猫”。
我的反思:虽然我经过了一番诱导,但为什么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这个问题?是这个答案太难了吗?好像不难。那可能是提问的角度有问题。如果这样问:请你概括一下《金色花》的主要内容。会不会有很多同学能答对?再回过头看今天课堂上的一幕,前两个学生虽然没有一次到位地说出我所预设的所谓标准答案,而他们的回答也是经过思考的,是值得肯定的。不要用自己提前预设的标准答案束缚自己也束缚学生,因为答案是“死的”,人是活的。
老师的职责在于引导点拨、启发诱导,千万不要用固定的答案绑架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思考了,任何一个错误的答案都值得老师研究和反思。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不会回答或者都犯同样的错误?下一次再上这一课我能不能试着用另外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