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还是那群兵,刀也已经卷刃,箭也射不穿胸膛,有炮无弹,有火铳没火药,朝廷没有军饷,地方没有钱粮。朝廷是那个腐的朝廷,百姓是那些穷苦的百姓。他付出所有一切希望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不论结局,只为这片养育他的大地,赏识他的朝廷,自己心中之所爱、所念、所感、所憎、所恨。
孙传庭,一介书生,一个知县。这个混乱的年代,王朝的兴亡本跟他关系不大。若王朝兴,他可以继续做他知县,甚至做的更高,更好。若是王朝亡了,他最多也就是失业下岗,但是凭他的才华,教个私塾,写写文章,混口饭吃基本不成问题,可是深入骨髓的儒家思想让他忠君忠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他背负一份责任。他不能弃朝廷于不顾,一介书生的他决定弃笔从戎,重未上过战场的他决定马革裹尸。知县做先锋,书生成将军,他上阵了!
我想孙传庭应该是骄傲的,是快乐的。至少在他活捉闯王高迎翔的时候,至少在他打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铁骑的时候他是骄傲的,是快乐的。吃朝廷的俸禄,就因为朝廷分忧。 政治腐败、粮草短缺、将帅缺乏并不影响他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可是后来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与人意见不和,他下了大狱。时隔三年,明军败了,败得很彻底。就在闯军快兵临北京的时候,崇祯想到了还有一个人叫孙传庭。失去信任的他临危受命,督师陕西。整个陕西都是闯军,而他心中的援军究竟在哪里?固守是唯一的办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前一秒你是失望的,也许下一秒你会是绝望。”皇上圣旨一道,着令陕西督师孙传庭出关迎敌。没有援军,关外闯军已经列队等候。下这道圣旨只有两种情况,其一崇祯是猪头,其二借刀杀人。崇祯的心里我无法考证。但是孙传庭还是出关了,为了博得信任,为了他身后的大明王朝,他高呼杀敌。崇祯十六年(1643年)明末名将孙传庭战死潼关。弃笔从戎,他做到了;马革裹尸他做到了;对大明朝抛头颅,洒热血,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是后来的事他是否知晓,他所效忠的朝廷亡了,在同年和他一起写进了历史。“传庭死,大明亡。”叙述的是一个没落王朝的悲剧。我想崇祯在他登上煤山的时候,看着山下的紫禁城,望着他心中的大明王朝,应该意识到了什么,一个孙传庭一手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而他却自毁长城,断送了祖宗的江山,断送了整个大明王。谁是亡国之臣,谁是亡国之君,在那一刻他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历史总是不公平的,因为历史上的英雄太多,太多。不过人们在痛惜文天祥之死的时候,也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英雄。纪念他的时候,会默念“人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而孙传庭视乎被人遗忘了,他的豪气,他的忠贞,随着时间彻底成了历史……
明末的混乱,成就许多英雄。但是不是每个英雄都值得歌颂,洪承畴、左良玉同样是明末名将,可惜却因为受到猜忌转而降清,帮助清朝剿灭后面的南明,成为清朝开国功臣,实在是明朝的汪精卫。孙传庭也受到过猜忌,当朝廷最危急,最需要他的时候依然挺身而出。在他奋勇杀敌的时候,仍然遭受猜忌,他用生命证明他的忠贞。其实他并不高大,在那一刻已经让我仰慕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是凄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悲壮。朝代已然不复存在,但是英雄可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