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通过深圳读书会的分享开始接触这本书,当然一开始也有点被“结构思考”这么理性干巴的字眼吓住,毕竟对于女生而言,脑海中最先浮现和感兴趣的多是适合生活场景的东东,比如旅行、手帐、花艺、家居、整理、情感等等,对于金字塔原理这类理性思考多少有些胆怯。
昨晚偶然听了李忠秋老师的线上微课《结构思考力》,并认真听完他的答疑,共计持续1.5h,收获巨大。
令我有感触的有3点:
1、结构思考力确实有用;
2、同学提问老师答疑都非常精彩;
3、结构思考力适合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
一、WHAT?
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先总后分的立体化思维。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年终总结,如图示,结构思考力的核心体现就是怎么依据主题搭框架。
下面这张图几乎完全概括了这本书,即使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只要看到这个框架就一眼看穿了结构思考力的全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结构思考力呢?或者说它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呢?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人讲很多零碎的信息,或者看一些公众号文章,花费很长时间直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也会遇到有些人三言两句就表达清楚,并令全场感觉舒服有效的沟通者。对比两种你更喜欢哪个呢?
为什么有些人使劲力气道不明,有些人三言两句拎得清呢?很大区别在于说的人是否具备结构化思维,或者听者是否能用结构化思维来分解重组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注意:一个是说的人,一个是听的人,无论哪个只要具备这种结构思考力,都可以达成有效沟通。
举个栗子:我之前公司有位领导特别喜欢微信语音进行沟通,每次也会有1/2/3点内容等,但我听后依然是听过就忘,为什么呢?他使用了结构思考的形,却没有把握住它的神。比如有次他说:June,你去年那个客户的基金单现在可以转过来正式管理了,去年是因为1/2/3等原因无法托管。(这个事情已经沟通过3次,那3个原因每次沟通都要重复,却每次都记不住),我听完后和没听一样,为什么?当说到原因1时,扯到原因2,当说到原因3时又扯回原因1,它们是一个环,我无法分辨哪个是源头,当然找不到最核心的原因了,于是事情继续不了了之。
这只是日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沟通事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呢?
不妨试着把你遇到的沟通失效的事实写下来,用上面那个结构图去对照,或许思路会清晰很多。
结构思考的四原则:
当我们讲一件事时,你习惯先说结论呢还是先陈述事实?
每个人的答案未必一致,结构思考力的要求是“结论先行”。举个栗子:我非常认同小李的观点。他主要说了三点:1.拆解文章片段时要把握它的关键词和核心思想;2.看完片段后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且有具体步骤一、二、三等;3.依据片段内容尽可能有激发新的认知,可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甚至挑战作者的观点。所以,我认为小李说得非常好,这种方法无论用在写文章或是日常工作沟通中,都可以令我们的输出更为清晰和高效。
很明显这是一个总分总结构,我们中学时就学过,简单易上手,只是需要你去填充具体案例或者论证过程,这是结构思考力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叫“以上统下”,什么意思呢?即上图四象限里的纵向结构,分层次去论证你的观点/结论,即上述例子中的一、二、三点。
第三个原则“归类分组”,如图二所示的A1/A2/A3等,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你怎么保证你的分类是清晰的呢?
《结构思考力》强调MECE原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用一个例子来表达吧: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不断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哪几类呢:身体、心灵、智力。三者中会有重合吗?是否已经概括了个人成长的所有呢?所以三者相互独立又完全穷尽是检验分类能力的很重要的标准。
第四个原则“逻辑递进”,说人话就是排序。大家小时候都玩过各种排序的游戏,比如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上下左右的空间结构顺序,还有你干得多你更说了算的重要性顺序。每种排序方式都有它适合的场景,这里就因事而异吧。
二、HOW?
真的非常感谢昨晚提问的几位小伙伴,提出这么具有代表性的好问题和大家共享,当然更感谢李忠秋老师的精彩回答,几个问题囊括了结构思考力的核心使用方法。
问:结构思考力会不会固化思维,限制思维创新和发展呢?
很典型的一个问题!很多人为认为结构就是一个框,会框住人的思维,固化人的思维。实际上结构化思维不仅不会固化思维,还可以促进创新。结构化思维和八股文和公文写作不同,公文写作它会有一个模板,这个模板也是一个结构,但它是一个静态结构,结构化思维是一种动态结构,同一件事每个人看待它的角度不一样,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分类方式,所以它是个动态的。具个例子:没结构时你可能想到一个两个答案,有结构时你回想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有几个解决方案,把它展开的非常多,反而有利于你的创新。
所以结构思考和创新直接,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或者可能有促进关系,但绝不会禁锢你的思维,反而会拓展和穷尽你的思维。
问:思维导图也是结构化思维吗?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结构化思维中的一种工具,它和结构化思维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地方:它们都讲究分类,一个中心然后分分分......用思维导图更促进你展开和发散你的思路,然后把它们分成类别。思维导图强调发散性,强调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而结构化思维强调有序性,比如它强调同一个层级要有逻辑顺序,上下还要强调支撑关系,不光是分类就可以了,每一层都是观点,观点上面能概括下面,下面能支撑上面。总结一句:思维导图强调发散性,而结构化思维强调有序性,它们都是结构化思维的工具。
问: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刻意进行结构思考力训练?
第一个是场景,第二个是方式。什么场景呢?训练结构思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如:写文章,写报告,做PPT,这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前提是你已经知道了结构思考力的一些方法:比如论证类比,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这是是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成为技能是两回事。你可以使用这些知识断地写,不断的去复合论证类比,
方式上有个小技巧可用——练分类能力。分类有两种方法:开放式分类/封闭式分类。什么是开放式分类:就是当你遇到问题时你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变得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更简便的方式是封闭式分类,如:为什么营销的人习惯用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来看待问题,因为有个模型叫4P。封闭式分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很多前人总结下来的模型,这些模型本身都是可以让你直接调用的,所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结构,看待问题很容易条例清晰。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要开会、一遇到问题就能快速把握问题的本质,因为看的是结构,找的是结构,所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就是结构。但你掌握结构时,跨界能力就会变得很强。
问:与感性思考思维习惯的人沟通时,结构化思考是否实用?
依然实用,为什么呢?两个方面:从信息接收角度和信息输出角度来讲。你作为信息接收者时,如果对方是个感性的人,你听对方讲话可能会压力很大,她可能讲很多情绪、感受,这时造成你的困惑可能是你很难把握她讲的核心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理解——找到对方观点的结构时什么?识别对方讲的哪些是事实、观点、情绪和依据和情感沟通的表达。然后你要判断这些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到底是什么?你可以画出一张思维结构图来。所以遇到感性思维或逻辑思维不那么强的人,你作为信息接收者要有非常强的结构思考力去把握她讲的重点是什么,以至于不被她的思维带着跑。
第二个从表达角度来讲,结构思考力是否适用时有2个范畴:一个是思考,另一个是用于表达。一个人的思考是内在体现的,比如你和感性思维的人沟通时,你的头脑要是更关心的是细节还是感受?对于细节本身,你要有排序和分类的,而对于感受本身,你也要有排序和分类。至于是不是一定要结论先行,这个要结合场景和每个人的习惯,有些人不喜欢结论先行,尤其是有些结果不好时,她可能更多关注的是感受。
而关于思考的过程,你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的,是否先感性沟通再结构表达,你可以自己去把握。总体来说,无论和理性思考的人,还是感性思考的人,结构思考力都是适用的。
三、结构思考力适合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
这部分我会在《思考力》读书笔记中做更详细的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