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当一切都无迹可寻,与世隔绝,全无踪影的时候,人们能做的就只有观察了。但人们能否从观察到的东西里找出意义,则全然是另一回事。——保罗 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我很喜欢保罗 奥斯特这段文字的前两句:要进去另一个人的孤独,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
孤独常常出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如同我们的影子一样,无时不在。它总在我们一个人或者与环境不相融合的时候,猝不及防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和心里面。
有时候觉得在这么多年里面,自己一直和孤独为伴。但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小时候家里忙,爸妈要做生意,没空管我们,我每天都是跟在大我两岁的姐姐后面,那时候有很多小伙伴,每天的生活也是简简单单的,单纯,快乐。有时候爸妈外出进货,一个人背着小书包先回家,然后等姐姐放学回来开门。夕阳照在我小小的身子上,暖暖的,我坐在门槛边上托腮望着门前的大马路,偶尔会有几只互相追赶的土狗,隔壁传来切菜的声音,还有电视的声音,小小的我,静静的发呆,却莫名的感受到了孤独。或许是因为这种莫名的孤独感,我从小就很懂事,很听话,心智也很早熟。
后来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越来越觉得孤独和自己的联系更深了,而且当时正好又家道中落。从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所以和家里一直关系都很僵硬。也因为学习的事情,和父亲没少爆发过矛盾。当时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被其他人所理解,特别孤独。所以无时无刻都想远离家乡,去其它的地方读书。后来我如常所愿了。
我在我们县城上的高中,父亲送我到学校去报名的,虽然我一直拒绝他送我。去的那天,宿舍当时就我一人,帮我报名,安排好住宿,吃饭之后,他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当他走后,我一个人坐在宿舍的床上,觉得心里空空的,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新环境。在高中三年,交了些朋友,有一般的朋友,也有死党。有时候突然觉得父母挺不容易的,可能是长大了,慢慢的也就理解了父母。但是还是在想法上和父母达不到统一,和死党在一起也会有时候觉得空荡荡的,觉得和大家不在一个点上。
后来读大学,而大学也确实如同一个小社会一样。
而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去报名的时候,父亲送我到车站然后去打工的时候。我赶火车的时间是中午,而父亲的却是在晚上。当时我们早上天不亮就坐车往火车站赶,然后随便在车站附近吃了午饭。父亲是晚上十二点的火车,我催着他先去找个宾馆住,父亲却不愿意。于是我带着他去找宾馆,可是他却觉得太贵了,我看着他蹲在广场上,突然觉得他比以前老了很多,觉得他很可怜。
到点了,我要进站了。他送我进站,我怕他身上只有路费和一点吃饭的钱,没钱找住处,就狠狠心把自己的生活费硬塞两百给他,纵然我说我剩下的钱够用了,他也一直不接受,于是我只能一再叮嘱他一定要找个宾馆,他说等我走了就去找。
我拉着行李箱走到快要检票口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个与我生活了十几年的男人。他有他的尊严,他有他表达爱的方式,他有他的想法。我想到他不会去找宾馆的,于是我掏出刚刚他不接受的钱,准备返回去给他,可是当我转身的时候,人来人往的车站,我早已看不见他的身影,哪怕我踮起脚尖也找不到他了,找不到那个我从不了解的人,找不到那个小时候觉得无比伟岸的身躯,我的眼睛变得酸酸的。
大学里面的生活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不同,每天就是上课,有空就参加学生会的活动,和朋友出去爬山,游玩,做做兼职。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只分利弊。虽然这个孤独并没有什么关系。
从小到大,我发现自己身旁也有许多对生活发牢骚的人,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很孤独。我觉得这正是长大,和反思自我的一种表现。人是群居动物,但是人也是个体,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大家彼此交融、理解、碰撞,所以才有了进步。倘若我孤独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反思自己,又有什么不好呢。
通常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我通常会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仿佛和孩童一般。也会写一写文字,听歌,运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充实自己。也会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为之努力。
所以孤独并不可怕,我们也不需要刻意去躲避它。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想自己的事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做最真实的自己。我们也不需要去进去其他人的孤独,因为每个人的孤独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孤独只能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面对或者逃避。而每个人的际遇,生活,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而我们主动了解,也只能到他们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
孤独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心的空虚,更多的是我们对自身内心的探究和了解,对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