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推荐】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那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呢?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Jerry M. Burger ,是美国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教授。他是《人格杂志》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报》编委。本书是其多年来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在本书中,他将带我们探究我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们每个人不同。此外,作者还特别善于将高深的理论和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人格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暴力行为的,又为什么说明星吸毒只能怪自己?
【音频简介】
我们会从三个问题入手全面解读本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人格?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其次,我们还要探讨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人格。这里,我们将用人格心理学的六大流派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还要教大家如何自测人格,以及自我完善成“理想的人格”。
【你将听到】
1. 是什么使得我们每个人不同?
2. 人格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暴力行为的?
3. 为什么说明星吸毒只能怪自己
【本书金句】
1. 使我们感到愉悦的许多笑话,不是因为其聪明或机智,而是因为能减轻紧张和焦虑。
2. 弗洛伊德指出:“能使我们的敌手变得渺小、孱弱、可鄙和可笑,我们就可以以一种迂回方式获得战胜他的乐趣。”
3. 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使无意识的冲动得到象征性的表达。
4. 父母通过培养子女,他们的生活会因为持续有意义、有乐趣而变得更充实。
【推荐阅读】
书名: 人格心理学
作者:Jerry M. Burger
译者:郭永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我们将继续来讲述《人格心理学》的第三部分内容。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探讨了什么是人格。然后,第二部分呢,我们以攻击性人格为例,看人格心理学的六大流派是如何解释人格的塑造的。那么现在我们来讨论最需要行动力的一步,那就是我们到底怎样构建健康的人格呢?
2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点就是人的本性是什么。只有明白这点,你才能理解为何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这个概念,会产生各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就知道为何我们要构建健康的人格。
对人性的看法,自古皆有。因为人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的渴望,无论是对世界本原的假设还是对宇宙万物的猜想,即便这种假设和猜想在现在的我们来看有些单纯原始,但这依旧代表着人对万物的好奇。而这种好奇自然也不会放过对人类自身的探究。
在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看法多是从道德角度来思考。比如善与恶。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但在西方,主要以“人性恶”为主要倾向。认为人生而具有原罪,今世就是为了赎罪而来的。这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也体现分明。比如我们所讲的“人格心理学”从开始建立就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在个体层面上,解决个人自身的心理问题。西方的人格心理学都十分重视对人的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在人格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中,都得到了体现。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高明的心理治疗家,每个流派也有体系的心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比如精神分析学派,会对患者精神进行分析,来诊断患者情况,人本主义学派是将患者分为各种性格类型,然后依次针对治疗。而行为主义学派就强调通过强化条件反射来治疗心理疾病。
人格心理学的第二个目的,是在社会层面解决社会自身的发展问题。人格心理学家大多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他们将社会当成一个宏观的人,把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看成是社会的“人格”问题。为此,他们纷纷开出各种解决良方。比如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就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社会文明与本能的关系。认为人的本能对社会文明是一种危害,但人的本能中又能孕育出对社会有益的普世关爱,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
3
所以你看西方的人格理论多是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易碎性,他们已经假设了人格是不完满的。那人格可以改变吗?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近现代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六大流派。这不同流派对人格能否改造是有不同观点的。比如特质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格特征在20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已经定型,以后将很难改变。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格特征可以重塑,即使不是全部重塑,至少也可做到不会重蹈覆辙。但人格的生物学流派认为, 人格差异源于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的不同,人格特征如同其他生理特征一样也是经世代发展进化而来,不能改变。
最赞同人格重塑的就是行为主义人格流派。他们认为,人格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除基本情绪外如恐惧, 所有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既然可后天获得,也就可以通过后天矫正和消除。而行为获得与矫正的关键就是强化。恰当地运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有助于良好行为的获得与不良行为的矫正。这就为塑造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
4
既然人格可以通过奖惩和激励的手段进行矫正,那我们该将人格往哪个方向矫正呢?也就是理想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呢?
理想的人格特征很多样,但基本应该追求以下几点。
首先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古希腊哲学普遍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 常常把“ 自己是自由人” 当作最大的荣耀。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进一步把人的感官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指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次,要有崇高的美德。正如柏拉图的人性论认为理想的人格应该包含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一个知德与行德完美结合的人就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中国,也讲究“仁、义、礼、智、孝”五种核心美德。
5
所以,无论中外都认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高尚独立。下面,我们就具体交大家一些测试人格的方法,然后因循利导,重塑理想人格。
人格测验可以分为两类方法。一种是客观性测验,还有一种是投射性测验。所谓客观性测验,主要指自陈式人格问卷。通常是用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 让被试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然后打分。根据不同分数可以得出自己的人格类型。有些人在入职前就会填写这种类型的测验,人事部门通过这个得分就能对你的人格特征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而投射类测验,主要利用一些模糊的无明确结构和意义的刺激,比如墨迹、图片,来观察被试对其的反应。这些反应暴露出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思想、情感、欲望、动机等, 以此推断被试的人格结构。
常用的投射类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这个测验主要是让人通过观察一些无规律的墨点,来说出心中所联想的东西。这种联想能一定程度暴露无意识的思想。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仍旧存在质疑。还有一种常用的投射类测验,是主题统觉测验。该测验是让被试看一张图片,然后根据这个图片来编造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的故事。一些内心灰暗的被试者,构造故事确实会比较阴暗极端。但这仍旧不能准确代表什么。
在大致得出自己人格的表现后,我们就需要努力让自己像理想型靠拢。这里我们借鉴中国古代的人格培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问题,因为这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先“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他们在进行自我修养实践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格修养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同时又都是人格教育家。
那么既然如此,有哪些具体的人格修养教育的方法呢?书里给出了答案,分别是立志、明理、自省、慎独等四种方法。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是立志。我国古代思想家从自身出发, 无不重视立志问题。“志”含有今之动机、目的乃至趁信念理想的意思。树立远大志向,就是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12岁的周恩来就在课堂上回答老师,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树立远大的目标,人生的轨迹才能变得明晰。而多读伟大传记有助于树立伟大志向。
第二种方法是明理。即明白道理, 尤今之提高认识, 掌握规律。一个人只有在明是非、别美恶、识真假, 才能提高自己行动的底气,做事才会有分寸。正如荀子说的“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种方法是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其涵义有四:一是看到别人好的品德行为时, 通过自省以人为师, 即孔子所言“ 见贤思齐焉”;二是看到不良的品德行为时, 通过自省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即孔子讲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根据一定的准则, 通过自省而严格要求自己, 即曾参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四就是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坚决予以改正,即孔子所说的“ 过则勿惮改”。
第四种方法是慎独。当人处于众人之中时, 多会中规中距, 至少是不敢公然放肆。但当私下独处时,情形可能就会两样了。慎独就是要解决个体在独处闲居、无人监督时的道德问题。慎独既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 也是自我修养所能达到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也是超我压抑本我的极高体现。
6
好了,说到这里,《人格心理学》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讲完了。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我们以三个大的角度入手,来全面解读,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人格。接着我们探讨了塑造人格的因素是哪些。最后,我们来学习,怎样完善健康的人格。
首先,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了这本书探讨的是人格心理学的内容。人格心理学探讨的是关于人整体的问题,大到人的本性是什么,小到人的行为差异,它都涉及。所以人格心理学可谓描绘的是关于人的完整图景。
接着,在了解了人格心理学的任务后,我们开始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人格。作者在这里指出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共识,但他还是为我们描述了人格的轮廓。就是人格是人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稳定特征。
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人格包含了行为和内心活动,是人整体的特征。第二,这种特征是具有稳定性的,没有重大意外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到这里,我们对人格的解释仍旧比较模糊,对人格的内涵大家也不清楚。
所以,我们又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界,关于人格内涵的最主要的三种理论,他们是人格层次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以及人格特质理论。这三种理论都是对人格的一部分看法,这三个理论我们需要都了解才能获得关于人格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在了解“什么是人格”之后,我们又探讨了“什么塑造了人格”。
我们以具体的攻击性人格为例,看六大学派是如何解释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人格的产生是自我毁灭的冲动转向了他人。这派观点认为,人格就是由人的无意识本能决定的。接着,特质学派和生物学派认为攻击性人格的产生是先天特质或是遗传决定的。这两派都认为遗传塑造人格。
下面是,行为主义流派。他们认为攻击性人格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他们认为人格就是对环境的一系列条件反馈。接下来是人本主义流派。这个流派的观点最特殊,他们认为攻击性人格是因为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派人对人格塑造的因素归纳为自我的接纳,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当下的自我选择,可以选择做任何事,只要能承担相应的后果就行。
最后一个流派是认知心理流派。他们觉得攻击性人格是因为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出现偏差,将情境解读为威胁环境,并对此做出暴力回应。这派对人格塑造因素的观点是人格的不同是由于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在最后,我们依旧要强调的是,这六个流派的观点可能都是侧重在某一个方面,多方了解这些不同流派的观点,才能更加深入地认清“我是如何被塑造的”。
最后,我们来学习,到底如何才能构建健康的人格。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了为什么我们要构建健康的人格?难道我们本来就不健康吗?原来这和西方的人性观念有关系。
西方主要倾向认为人性本恶,人格一开始就不是完满的,所以我们要后天重塑人格。那人格可以重塑吗?各派观点不一,但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来自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强化,任何行为都可以被重塑。
然后我们讨论了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应该是独立高尚的,不依附他人。接着我们又介绍了测评人格的几种工具,包括自陈式人格问卷、墨迹实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最后我们借鉴古代士大夫的人格修炼方法,学习了立志、明理、自省和慎独四种方法。全方位构建健康人格。
好了,《人格心理学》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