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时代,艺术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迷失其中。如果他弃之不顾,他就要说空话。但是,反过来说,在他把时代当作客体的情况下,他就作为主体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并且不能完全服从它。换句话说,艺术家正是在选择分享普通人的命运的时候肯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艺术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统治,而首先在于理解。”——阿尔贝. 加缪《《艺术家及其时代》
书名:局外人
作者:[法]阿尔贝. 加缪
成书时间:1940年
译者:柳鸣九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01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出生于位于非洲西北部、当时为法属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其父是法国人,在加缪刚一岁时便死于一战。其母是西班牙人文盲和女佣。尽管从小生活在贫民区,但他竟依靠不懈努力和奖学金,完成了基础教育并进入阿尔及利亚大学攻读哲学,获得学士学位。
进入大学后,加缪开始活跃在社会活动、新闻政治、戏剧艺术等领域。由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突出贡献,他于1945年被授予抵抗运动勋章。实际上,他是一名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或意识形态的自由独立的思想者和真理追求者,曾受到来自左右翼的攻击。
加缪在很年轻时便取得了举世的文学成就。26岁时(1940年)他完成成名小说《局外人》;四个月后完成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33岁时(1946年)写成长篇小说《鼠疫》;37岁时(1950年)完成另一部哲理巨著《反抗者》。这四部著作分别从文学形象与理论阐述两方面共同构建了加缪“荒谬-反抗”的哲理体系。此外,他还著有《误会》、《卡利古拉》、《正义者》、《反抗者》等。44岁(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出身贫穷的他始终与名人、荣誉、勋章保持距离,拒绝被塑造成偶像。
1960年1月3日,加缪在前往巴黎的路上因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年仅47岁。
尽管加缪逝世已久,但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局外人》至今仍是法国高中的必读作品之一。
02 作品梗概
《局外人》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小职员默尔索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讲述了他在母亲死后,意外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最终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小说根据默尔索被捕这个时间节点被分为两部。
第一部。默尔索接到了母亲的死讯,于是向公司请假,到母亲所在的养老院奔丧并办理后事。后事完毕后,默尔索在海滩上游泳并遇到昔日曾抱有好感的老同事玛丽,随即与玛丽约会、看滑稽电影并做爱。不久,默尔索与邻居雷蒙结成朋友,稀里糊涂地卷入雷蒙的人际纠纷中,并在海滩上意外枪杀了雷蒙的对头、一个阿拉伯人。
第二部。讲述了默尔索被捕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和判处其死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司法部门并没有聚焦于案件本身的事实,而是针对默尔索与案件完全无关的其他个人生活内容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因此,默尔索在母亲死后没有看母亲、棺木前喝咖啡、第二天便去游泳、看电影并乱搞男女关系……这一系列的生活细节都成了佐证默尔索良知泯灭、道德堕落的例子。最后,司法机关以默尔索的道德败坏为由,重判其死刑。
第二部分的背景是相对完善的现代法律体系,但默尔索在其中却无法声辩。所有司法人员,包括他的辩护律师,都封堵了他的口。因此本应重罪轻判的他,结果却被检察官认定为毫无人性、麻木不仁而被判死刑,基本证据就在于他在母亲死后没有哭。
小说着墨最多的,一方面是默尔索本人所展现出来的无动于衷。当两次被问及是否要打开棺木看看母亲时,他说不想;在母亲的遗体前抽烟并喝咖啡;搞不清楚母亲的年龄;母亲丧事料理完毕的第二天便到海滨浴场游泳,然后和女子玛丽看电影并过夜;虽然不是十分爱玛丽,但还是答应了她的结婚提议;卷入雷蒙与他人的纷争当中;审讯结束前面对司法人员强大的道德指控竟无话可说、保持沉默。另一方面,是默尔索所在环境中的体制性力量所展现的冷漠与残忍。司法系统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跳过案件本身,追踪默尔索的道德“劣迹”,在法庭上将默尔索作为社会公敌对此大加挞伐,并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其死刑;行刑前神甫来到囚室,殷切希望默尔索在上帝面前忏悔。因此,道德与伦理逾越了法律。
从这个意义上,默尔索成了被排斥在局外的局内人,或者说是在局内的局外人。
03 作品赏析
我手上的这本《局外人》,开篇文为柳鸣九先生撰写的意蕴深刻的“《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它从加缪写作《局外人》的独特视角、小说主人公的人物特色、作品的文学声誉、社会学分析、加缪的几部重要代表作的文学内涵和贡献等多个方面,对全书做了一简明深刻的总体阐述和评论。它本身就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小说简介与书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到这本译本做一深入阅读。这里不再赘述。
《局外人》通过默尔索这个小人物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中人类社会生活的荒诞性,从而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概念。
牛津词典中,将荒诞主义(absurdism)解释为the belief that humans exist in a world with no purpose or order.人们生活在一个无目的和无序的世界中。
柳鸣九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加缪: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中说,“在加缪看来,人类对理性、对和谐、对永恒的向往与渴求跟自然生存的有限性、跟社会生活的局限性之间的断裂,人类的作为、人类的奋斗跟徒劳无功这一后果之间的断裂,就是荒诞,这几乎就是他全部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
在《局外人》这本小说中,至少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荒诞:
一是法律与社会规则的荒诞。一方面,司法程序将默尔索置于法律的局外。所有的人都在发声,但默尔索无法发声,他甚至被辩护律师告诫不要乱说话,因此默尔索被迫成为一个既在局外、又在局内的人。另一方面,司法系统在调查杀人案的过程中,抛开案件本身,而聚焦于罪犯本人,将默尔索定位成一个“怀着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母亲”的人,这使得默尔索最终是死于意识形态、世俗观念的荒诞。只因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于是便在被“无限上纲上线”后被判处死刑。加缪曾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死刑,或许不仅是身体上的死刑,还包括精神人格上的死刑。
二是默尔索本人的冷漠外表与内心渴望之间的荒诞。人们认为默尔索对母亲的感情淡漠,对母亲的死没有哀伤。但没有人知道,他的隔壁邻居因为失去陪伴自己多年的狗而在床上呜咽时,他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没吃晚上就爬上了床;临刑前他突然理解了母亲,他感受到母亲在凄然而逝的养老院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前,感到了解脱,并打算好好重过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不仅他自己不哭,他也觉得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此外,在遭受到司法系统的精神暴虐后,默尔索表现出的不是为自己积极声辩,而是绝望与无动于衷。然而,在神父最后向他要求忏悔和皈依,并为他祈祷时,他愤然拒绝了。
三是人的生存的荒诞。不仅默尔索在他所生存的环境中像是一种荒诞的存在,反过来说,生存在这样的世界中对默尔索来说也是荒诞的。默尔索最终意识到所有人都会被判处死刑,无人幸免。在必死的命运前,没有什么是重要的。然而,这时的他似乎彻悟了人生。他感到很有把握,对自己,对一切,对生命,对死亡。他认为这就是真理,他也准备好把剩余的生命重过一遍。“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局外人的另一个含义,是“他不耍花招,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也因此,他最终成了清醒、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的身在局内的局外人。《局外人》不仅揭示了当时西方社会的荒诞性,最终传递出直面人生、活在当下、重构生活的理念,这对当今时代仍有着巨大的思想价值。
结语
读罢《局外人》,我想到《庄子》中的一则故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这真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如果您想了解哲学大师加缪的其他著作,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