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空着手来,又空着手离开。
我琢磨不出太多道理,只觉得有意思。
这两个字在佛教中的意思是,不妒忌,不作恶,光明清凉,从容坦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成长类书籍,行动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认知类书籍,思维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文学类书籍,谈吐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看历史类书籍,观点上没有一点点改变。
这样的阅读,就像你打卡了全国的热门景点,看似走遍全国,但是回到生活中,也未见得就能成为一个博闻强识有趣有故事的人。
第一,每天要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内容复述一遍;
第二,必须写“带有自己思考的读书笔记”。哪怕只有两句话。
为什么“输出”这么重要?
因为“输出”是大脑真正有所运转的最直接、简单、明确的标志。
如果你无法输出,那你就是没读。
请注意,大脑增强的标志并不是记忆,而是输出。
也就是说,你可以不记得,但是你不能什么都讲不出来。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的逻辑,但是你需要讲出来那个结论的合理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你可以不记得小说的故事脉络,但是你需要讲出来其中某个人物、某个细节对你的触动;
你可以不记得作者说了什么,但是你一定一定要说得出来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和对话。
这才是阅读的意义。
不是记忆,而是输出。
习惯性沉溺于量的积累,忽视真正的阅读效果,缺乏刻意的输出练习,以及纸质书相对较难的阅读门槛。
我的答案是,建立习惯性的【反馈+自查+再来一次】机制。
看上去很麻烦,实际上很简单。
养成习惯后内化为思维模型,更简单。
以前文提过的例子展开
学习也是同理。
做卷子,考砸了。无效做题的处理方法是,再做一套。
有效做题的方法则是,反馈哪里有问题,对比解题思路进行自查(为什么会粗心?是因为时间不够太着急了,还是因为下意识忽略解题步骤?),调整后在下次做题中改善。
那这就是一套有效试卷。
成长是个费力的事儿,是个厉害的事儿,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随随便便的,只是活着。
你得用力,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