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速激8》的预售,跟电影里成千上万的汽车军团一样……
吓死人。
上映前3天(4月11日),就打破星爷《西游伏妖》创造的“上映前34小时”纪录,成为内地预售最快破亿的电影。
果然大家对兼怀速度与激情的老司机们毫无抵抗力。
(是的,谁让你们从小都没玩过跑车)
Sir很清楚,它能勾我追到第8部,绝对不是飙到头发掉光的老司机,而是老司机们贡献的一场场飙车戏。
发动机低沉嘶吼,车身有规律地微震,油门一踩风驰电掣,所有虎视眈眈全抛在身后。
在如今的动作片里,玩心跳有先天优势的,就属飙车。
谁能舍得放过一次如此特殊的心“砰砰跳”的机会?
飙车戏说白了就是车追车,但总有那么班人,能把这硬碰硬的速度较量,拍得花样百出。
Sir承认《速激》系列的飙车戏很好,但要说到史上最强,可能还有人不答应。
嗯,系好安全带,飙车专列要出站了。
先说个你绝对想不到的,飙车党导演的祖师爷之一,“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
他在1927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默片《将军号》,有将近2/3的时长……都是在“飙车”。
没错,默片也有飙车戏,而且他飙的啊,还是火车。(你没看错,就是火车)
基顿饰演的男主,全片基本只做一件事,追。火。车。
眼瞅着自己负责的火车被敌军偷了,他推车追。
骑车追。
左边被顶起来还张腿……有点萌
实在逼急了,还开火车追……
想关页面的同学你等等。
别一听是90年前的片就翻白眼,瞧瞧人家这超车的架势——
差点以为要撞上不是么
和这经典的,号称默片时代最贵(耗资42000美刀)的镜头——
火车坠桥。
那可是实打实的火车和桥啊……
据说为了拍这镜头,基顿试验了4个小时,用了6台摄像机,拍摄地所在的镇还专门为此放了一天假,现场围了三、四千人……
这场面,你就说,服不服!
Sir提醒下大家,那时的电影可什么都加不了:没台词、没配乐、没声音……特效什么的,就更没有。
但《将军号》导演基顿,愣是把一出听起来枯燥的火车追击默剧,拍得观众忍住尿、哈哈笑。
最大的功臣,是“豁得出去”的基顿:没特效不要紧,我可以不要命啊。
在电影里啊,基顿简直就像个猴子似的,上蹿下跳。
他还在剧情里安插了各种密集的“差点”:差点被抓住、差点追上、差点被撞……
但这些“差点”的潜台词,是危险。
比如这一幕里,阴差阳错被甩下火车的他,为了追上,抄近道从山上翻到前面的铁道,准备堵它个正着。
这要是没抓住,摔下来估计得背着地;要是摔下去碰到个什么土堆,再顶到铁轨上……(成龙大哥估计都不敢再往下想)
但这些惊险,随后就被各种“意想不到”化解成笑果——
完美落地、以为能飞身上车的基顿,正准备发射自己的身体,却眼睁睁看着“嘟嘟嘟”开来的火车……往……后……退……
得,还得再爬一次……
(Sir已经可以脑补爷爷奶奶们看到此处龇开没牙大嘴的画面……)
虽然基顿车开得不咋地,但表演本身已经抵得上特效。
再为成龙大哥歪个楼,敢在飙车时拿肉身当特技使,这么不要命的人50多年后我们也有了。
成龙《警察故事》
基顿是没法子,条件不允许,只能上自己。
要啥有啥的现在,借助技术老老实实拍场真实的飙车,照样也能赚眼球或者,赚眼泪——
朗·霍华德导演的《极速风流》。
它刻画了F1赛车界两大风流人物,传奇赛手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间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复杂基情。
也全方位展示了赛车的“极速”魅力,用“与现实精准对照”的赛车场面征服了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
据说F1业内人士(车手、领队和车队大佬)组成的“评审团”在看完后,起立为它喝彩。
像Sir这样的不专业吃瓜人士,只知道这是0.01秒就能定胜负的比赛。
翻译成人话就是,一闪而过.gif+永远模糊.jpg。
导演霍华德以既稳又准的运镜能力,花了2800万就把模糊和一闪而过的赛车场面像素级放大,拍了出能让人起好几回鸡皮疙瘩的“赛车”大戏。
最后一场比赛开始前,是个俯瞰的大远景:所有赛车热着油门,蓄势待发。
令声一起,本该cua一下就沸腾的赛场却被导演的慢镜头有逻辑地切碎——
颤抖的车身、被高速运转的轮胎击成水雾的雨滴、沸腾的围观人群……
以极慢捕捉没人注意的一瞬。
接着画面帧速变正常,赛车极速飞出。
Sir只想说,让子弹飞得再快一点。
一慢一快的切换对比,跑前所有人闭息凝神的神情和冷冰冰的车,一下子就起到了黄金配角的效果。
紧接着,镜头回到赛场,用低到近乎躺下的视角,立刻把观众按进驾驶位。
瞄准空档。
踩油门、变换方向,弯道成功超了一个。
没看清楚?远景来一发。
镜头语言迅速又平稳,观众一目了然,又不自觉被带入。
这样拍比赛,连电影中原型尼基·劳达本人都说,太精准。
When I saw it the first time I wasimpressed. There was no Hollywood changes or things changed a little bit Hollywood-like.It is veryaccurate. And this reallysurprised me very positively.@-NikiLauda (Carjam TV Interview, September, 2013)
因为太好奇劳达和亨特充满戏剧性的人生,完全不了解赛车的霍华德拿出之前拍传记片(《美丽心灵》《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架势,研究了他俩大量的历史影像,用几乎历史重现的手法,还原这种魅力运动。
但偌大的电影圈,绝不止霍华德那样的“保守派”。同样拍赛车,这俩就拍得极颠覆——
维基百科最“讨厌”的组合之一,从兄弟,到姐弟再到姐妹的沃卓斯基。
(她们俩向我们亲身示范了,什么叫开脑洞的血缘关系~~)
大学上得好好的,俩人却先后辍学回老家,边做木工,边画漫画。
辍学的理由不是没钱,而是……嫌老师没文化,看的书没自己多。
好任性的学霸。
Sir之前说过,这对漫迷姐妹花的职业生涯在天才和疯子两个极端间游走。
拍过的片里,既有《黑客帝国1》这种票房口碑双收的奥斯卡经典,也有屡次被金酸梅提名的烂片……比如《木星上行》和Sir要说的这部《极速赛车手》。
《极速赛车手》当年上映,口碑经历几波反复,影评人有盛赞、有怒踩。
电影改编自动画大师吉田龙夫的系列作品。全片以CGI(3D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
Sir忘不了它那赛车场面……浮夸又炫丽。
赛车动作好花哨,各种无视地球重力的空中360°转体摆尾、蹦步、飞毛腿,甚至还能发射“流星锤”“电锯”这种攻击性武器……
电影宣传时,打出了“功夫赛车”的旗号,制作人还拿《黑客帝国》说事儿……
我们把《黑客帝国》中运用过的“子弹穿越效果”演变成本片中的“赛车飞驰效果”。
反正Sir没看出来。
负责炫丽的,是浓到辣眼睛的电影配色。
高饱和、高亮的“马卡龙”色,配上漫画式特效修饰过的线条,全片意外地有种陈旧的科幻感。
嗯,这么对比看,是比原作高级了那么一丢丢。
因为太极端,所以这片也就让小孩瞧个热闹,大人看个新鲜。
这种个人风格太明显的玩法,还是没有正统的马路飙车来得刺激。
咳咳。
说回正统的马路飙车,又分“跑酷”派和写实派。
“跑酷”派呢,就是各种飞跃、跨栏、爆破……
《速度与激情7》
《极速60秒》
《美国队长》
跑酷派自有它的屌。但一看画面就知道,还是看简单粗暴的写实派飙车快感来得更强也更扎实。
比如能实拍就实拍的《速激5》。
在高速货车里打斗,自己拍!
被逼得跳车坠崖,自己来!
飙车时,也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特技,就图俩:快快快、撞撞撞。
《速激5》一部里,车子撞坏了200辆,很多车“撞完又修,修好再撞”。
一追多的场面拍腻了,就换个体位,让两辆车拉一个巨型保险箱,既考验默契,又增强了破坏力。
哥俩拖着扫楼利器保险箱,或默契地分散制敌,或灵活地协作逃脱。
绑着的巨型保险箱则是碰啥就毁啥:围栏、车、建筑物……所到之处全是渣渣。
这场面,要是达康书记见了又要心疼死……
但不得不承认,“破坏”式飙车带来的爽感,比在超市捏方便面,要强太多。
不过Sir对速激也不偏心。
论“碾碎一切”的破坏力,谁也疯不过《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末日车手的亡命驾驶感。
火爆干脆的人车大战。
人命如草芥的绝境图景。
跟它一比,《速激》系列就像叛逆期的少年。
《疯狂》的沙漠飙车那一段,车轮带起天边的黄沙,疯狂又沧桑的车手,带着破坏一切的野劲,用车轮书写着废土时代的绝望(Sir特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场面更野,也更难。
环境恶劣不说,飙的还都是难调度的重型改装车。
但导演坚持实拍。全剧组一千多人,在沙漠呆了4个多月。
什么连续翻车、近身格斗、车顶狂奔……
演员演得够呛,摄像大哥也拼,拼腰力、拼定力——
要Sir说,我们之所以爱飙车,大抵是因为我们:
对“速度”可以拥有的一切可能性,太着迷。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