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的实质
“设计实际是一个对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种要求进行协调的过程。”
2、自然设计,可视性原则
“垂直金属板和固定旋轴属于自然信号,可以被用户直接感知到。我把这种对自然信号的使用称做自然设计。
为什么汽车具有这么多的控制器和功能,但却比电话系统易学易用?汽车的设计好在哪里?答案很简单: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一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
再者,汽车的控制器清晰可见,它们的位置和操作模式都与功用之间建立了很清楚的关系。所以,如果产品的设计符合可视性原则,用户一看就能知道产品的各项功能以及各个控制器的作用。 ”
3、改善交互先分析行动的结构
“为什么一些事情(例如把胶片装入放映机)做起来会如此困难?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要想找到答案,我们需要了解人在做一件事时所经历的步骤,即行动的结构问题。”
4、行动:执行&评估
行动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其称为“执行”和“评估”
5、分析 “得到更多光源” 行动过程
假设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天色已晚,光线越来越暗。我想让光线变得亮一些(目标:得到更多的光源)。我的目标转化成意图便为:开台灯。但我还需要明确如何移动自己的身体、如何伸手去接触开关、如何用手指去按开关而不会打翻台灯。把目标转化为意图,再把意图转化为一系列的具体动作,从而控制我的身体。
请注意,我还可以有其他的意图,用其他的动作来实现同样的目标。比如,有人正好走进房间,从台灯旁边路过,我可以改变自己开灯的意图,请这个人帮我把灯打开。目标虽没有改变,但意图和具体动作却发生了变化。
6、行动的七个阶段
这样一来,我们的行动共包括七个阶段:目标是一个阶段,执行分为三个阶段,评估分为三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解释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7、用于上述七个阶段的设计原则
“·可视性。用户一看便知物品的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正确的概念模式。设计人员提供给用户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使操作键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保持一致。
·正确的匹配。用户可以判定操作与结果,控制器与其功能、系统状态和可视部分之间的关系。
·反馈。用户能够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持续的反馈信息。”
8、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帮助用户做出正确行为
“其实,准确操作所需要的知识并没有完全储存在头脑中,而是有一部分在头脑中,有一部分来自外部世界的提示,还有一部分存在于外界限制因素之中。用户头脑中的知识虽然不精确,但却知道如何进行精确操作。
无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知识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正确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足够了。
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外部世界对人的行为有限制作用。物品的特性限定了操作方法,例如:零件有一定的组装顺序以及物品能否被移动或运输。每件物品都有自身的物理特征,诸如凸起、凹陷、螺纹、带插件等,从而限制了它与其他物品的关系和可能的使用方法。
由于这些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在某一情况下,可选择的方案也就大为减少,从而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的数量。 ”
9、运用自然匹配原则减少使用标准
“理想的提醒方法必须具备信号和信息这两个层面。
如果需要在产品上附加标注,才能把使用方法说清楚,这样的设计就有可能存在弊端。
标注的确很重要,有时也必须存在,但是适当地应用自然匹配原则就能尽量减少使用标注的必要性。每当你考虑使用标注时,就应该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10、两种“致命诱惑” 及疗法
“现在来谈谈设计人员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的两种致命诱惑,我把这两种诱惑称为“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和“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治疗功能主义的方法有二。第一,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第二,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11、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
“·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
12、设计模式 & 用户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设计人员头脑中对系统(产品)的概念。用户模式是指用户所认为的该系统的操作方法。在理想状态下,用户模式应与设计模式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