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编期间,曾做《变法通议》一文,其中《论师范》《论文学》《论幼教》三章对儿童早期教育有深刻认识。而西方学者认为,儿童早期教育,70%应该由母亲承担,母亲比父亲更容易了解孩子性情的嗜好,也更容易因势利导。如果母亲读过书,有文化,善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成长就比较容易。反之就比较难,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培养他们的责任就落在教师肩上。所以教育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一个天天焦虑的妈妈不可能带出一个自信,轻松的孩子。记得孩子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常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初中阶段很重要只有考上一类高中才有机会考上理想的大学”。我四处寻找优质的师资给孩子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还与儿子商量初中期间不去旅游。(之前每年都有两到三次的出游)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作为妈妈也是拼了,周末一早不惜路程的带着孩子去上课,还会陪读帮孩子记笔记,督促孩子多做题。半年下来家长辛苦孩子抱怨。当然也没有成为我期望中的超级学霸。我更加焦虑,付出了这么多我的回报呢?本来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一提到跟学习有关的事,孩子就会跟我急。对抗,战争皆由此而发。“买了这么多学习材料也不做,只限于写作业,怎么能提高成绩呢?我乐此不疲的重复着这些话。焦虑像魔爪完全控制了我的理智,孩子对抗的情绪越来越明显。英语成绩开始下降,由几分到三四十分。然而让我最终觉醒的是儿子的一句话,“妈妈我不想上学了”。这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表面镇定地对儿子说,“妈妈知道你学习很辛苦,是不是这段时间太累了没休息好呢?要不咱们给老师请假休息几天,你看好吗?”儿子犹豫了一会对我说,也许是吧,还是不要请假了。我再坚持坚持。其实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表面上是为了他的“未来”,本质却是缓解自己内在世界的焦虑。不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而这份不自信也会通过潜意识传递给孩子。可是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是抱持他的,有力量的,自己是被支持的,被祝福的。将来他在成人世界中体验到挫折的时候,他才会内化这份力量,支撑自己穿越黑暗。
当我允许自己做一个60分妈妈的时候。我开始重新重视作为一名母亲的使命。我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俯下身重新与儿子建立连接。尊重,平等,平视的与儿子相处时,我们的关系更加和谐,愉悦。
焦虑是诅咒,信任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