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第18节,这一节文字很容易理解:“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呢。”而一般人在解释时往往把事君的主语理解为孔子自已,感觉是孔老夫子在为自己叫冤屈。我事君以礼,人误会我是谄。然而真是这样吗?
与君相对的是什么?自然是臣!这可以从八佾篇的下一节的内容来找到支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所以事君尽礼的主语应该是臣来得更合适:(臣)事君尽礼。而孔老夫子的主要角色是教书匠,而不是臣。
前面孔老夫子给我们讲了用礼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因人而易,同时要恪守礼的洗脑的宗旨。接下来孔老夫子要给我们讲礼的运用。礼的根本作用是和谐维护上下有序的社会秩序,维护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维持有上下君臣的社会等级关系。
所有的上下关系,归结起来无外乎就是君与臣的关系。以孝悌亲情,引发人们自觉学礼尊礼守礼,以此来维护君与臣的上下关系,建立和谐秩序社会。
论语的君与臣,应该不仅仅是指周天子与周朝大臣。这里的君与臣应该是一种泛指,泛指上下级的关系。族长与家长是君与臣,县主与乡绅是君与臣,诸侯与大夫是,周天子与诸侯更是,店主与伙计也是。
说到这里,习惯鸡汤文的很容易就会以古喻今,把君与臣运用到现代职场的上下级关系,这个也对也不对。现今职场的上下级关系就是君与臣的关系,但它只局限于职场,下了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理论上,除却了工作关系,再大的官员与平民百姓也是平等的。
但孔老夫子时期的君与臣是全方位立体式24小时全天候的上下级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还是可遗传的。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点端倪来。
君使臣,臣事君。君使臣,君是主体,是个体的君,是整个圈子的代表;臣,既是个体的臣,也可以指臣所代表的小圈子。举例:族长指使家长,族长就是一个体的人,代表整个家族;而家长可以是下面单个小家庭的主事者,也可以指这个家庭本身。
同样的臣事君,臣是个体的人,而君可以是个体的人,而更多的是君所代表的整个大圈子。忠臣忠的的皇家所代表的国家,只忠于个体的皇帝的大臣,那是愚忠。
(臣)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为什么呢?从还要从礼说起,我们下一章接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