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屎是人生大事,其重要性却经常被低估。三天不吃饭和三天不拉屎,都不会是很好的体验。相反,如果风卷残云地大吃一顿,和酣畅淋漓、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地猛拉一顿,相信同样会心情舒畅,如沐春风。但是,屎毕竟不是啥好东西,是排泄的废物,所以我们对屎就不是很重视,不但不重视,还讨厌它。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对于不干净,或可能致病的东西,人们天然地会对它形成厌恶情绪,并出自本能地避免接触这些东西,比如腐烂的肉、粪便、老鼠、臭水沟等等,远离它们,会使人们免受病菌的侵害。无论怎样,拉屎是人生大事之一,我们需要严肃地对待,把屎研究明白。
首先,是屎的构成。便便里的3/4其实都是水分。我们每天差不多要通过拉屎,排出去100毫升的水分。但是,在肠道的消化过程中,大约有9升水会参与其中,只是其中有8.9升水,又会被回收回去了,真正排出去的也没多少。这些水分作用巨大,能保证拉屎的时候润滑而舒适。而且,水的多少要恰到好处,水多水少都不行,这两种体验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屎里除去水分,固体部分,有1/ 3是细菌,它们都是从肠道菌群里光荣退役的。还有1/3的固体,是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我们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来的便便就越多。所以,每天拉屎的量都会有差别,基本上是100~200 克,但有时也可以达到500 克。屎的组成,最后1/3固体是个杂牌军,基本上都是身体内的垃圾,比如残留的药物、体内的色素或者胆固醇,等等。
了解了屎的构成,再研究一下屎的颜色。正常的便便都是屎黄或者屎棕色的,就算我们的食物里没有这个颜色,最后拉出来的也还是这个颜色。屎的黄色,其实是来自我们的血液。身体每秒钟都有240万个血细胞诞生,但同时也有这么多的血细胞作废—— 血细胞中的红色素先会变成绿色,然后再变成黄色。这个颜色渐变的过程,平时也看得到:比如你被人家一拳打了个乌眼青,这个颜色会慢慢地由青色变成黄色。血液中,黄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小便被排出体外,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肝脏到达肠道,然后被细菌再加工成棕黄色。所以,拉完屎最好观察一下便便的颜色,如果不是棕黄色的,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屎是浅棕色到灰色的,则说明肝脏到肠道的交通被堵塞或者中断了,血色素没法被正常运送到肠道,便便自然就没了棕色。这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另外,如果屎是黑色或红色,说明里面有血。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鲜的血液是红色的。如果是便便里夹着鲜红色,大概率是得了痔疮,问题不算太大;但如果是黑色的,问题就复杂了,这说明整个血细胞都被拉出来了,需要去医院查明原因。当然,如果前一天吃了不少奥利奥或黑芝麻这样的黑色食品,就另当别论了。
说完了屎的颜色,接下来是屎的味道。因为吃过屎的人实在是不多,缺少经验数据,所以,只能通过分析屎的成分来寻找答案。首先,屎是臭的,这个毋庸置疑,不用吃,闻闻就知道了。因为大便中含有大量胺类物质,比如尸胺、腐胺,还有吲哚。这些也是腐败的食物、尸体中富含的气味物质。臭,这气味直观感受比较明显,关键是味道。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过屎,也是一种药材,叫“粪清”,主料就是人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不多赘述。但是本草纲目里描述,屎是苦的,不知道李时珍尝过没有。说屎是苦的有一定道理,因为屎中会含有一部分胆汁。李时珍的年代,不可能知道胆汁的代谢原理,所以,他可能真的尝过。除了苦味,屎里面肯定还有咸味。虽然尿液是人体排出多余电解质的主要手段,但是肠道也能起到排除多余钠、钾离子的作用。尤其是当你腹泻的时候,大量富含电解质的液体通过肠壁分泌,与粪便混合而排泄出来,所以,屎中也有咸味。
同时,屎也有可能有酸味。由于人的食物当中,含有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物质会有少量进入肠道,这些东西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会分解为有机酸类(比如醋酸、乳酸等),这些酸味物质混合在大便中,就会使大便成为酸味。素食比例越多,大的大便就会越酸。如果是爱吃肉的人,大便中的胺类会比较多,味道会更臭一些。
相反,大便中,一定不会有的味道是甜味和脂肪的香味。由于糖类对人体来说是极为珍贵的能量来源,因此人吃进肚内的糖类,很少能够通过消化道层层关卡的剥削,最后形成粪便。即便有少量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多聚糖等漏网之鱼,也早被肠道菌群瓜分一空,所以正常人的粪便应该是不会有甜味的。另外,因为胃肠道对脂肪的吸收效率几乎为100%,只有严重病态的情况下才会在粪便中出现脂肪,所以正常的屎里也不会有脂肪味。因此,如果拉完屎上面漂一层油,是需要去医院的。
综上所述,屎的味道应该类似于臭豆腐炖苦瓜,炖得稀巴烂,再往里加点盐和醋,这就差不多了。
另外,如果吃了一些胃肠道消化不了东西,屎里就会有相应的味道。比如辣椒,由于人体内缺乏分解消化辣椒素的酶类,所以,吃了辣椒屎也会是辣的。这一点,在拉屎的时候,菊花就会有深刻的体会。再比如,可可粉也是人难以消化的物质,因此,吃完巧克力后会拉黑粑粑,这是可可粉把大便染成黑色,同时屎里还有巧克力味。
说完了屎,咱们再说说拉屎。
人类菊花,也是相当精密的一个器官。主要由2部分组成。可以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菊花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无法自主控制。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根本不在乎你身处何方,只要屎意盎然,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该出去的一个不留。此时只能拼命控制好外括约肌,然后匆匆忙忙找厕所,万一来不及,很容易酿成事故。这是因为内括约肌根主观意识控制不了。因此,在拉屎这方面,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主观意识可以决定一切,如果经常挑战自我,还容易憋出内伤。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当外扩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离便秘就不远了。到时更是生不如死。对于孕妇来说,即便没有故意忍着不上厕所,也可能出现产后便秘。这是因为,负责在内、外括约肌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极为纤细,分娩时它们很容易断裂。但是这一点到不用过于担心,人类的神经可以自行生长愈合,不管是分娩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都可以用一种生物反馈疗法来医治,这种疗法可以帮助被隔断的内、外括约肌,重新架起传递信息的桥梁。
还有就是,两个括约肌也是极其聪明的,它们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在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它们会先分析压力的性质,是固态的还是气态,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直白点说,就是要先分析一下是屎还是屁,如果错把屎当成了屁,那将是不可描述的人家惨剧。所以,这些神经对于压力、触感、湿度、温度、摩擦力都有非常精确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偶尔也有,就是你拉肚子的时候,由于湿度太大,这时候,千万不要再相信任何一个屁,一定要脱裤子放屁,否则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最后,再研究一下拉屎时的雄姿。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就是蹲着大便的,这也是最自然的排便姿势。从坐便器和现代意义的卫生间被发明之后,人类才开始坐着排便。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所以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分析,蹲式排便,平均耗时50秒,坐式排便,平均耗时130秒,而且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也不仅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掌握正确的拉屎姿势,对健康也是有利的。可以在马桶下面垫个小板凳,使腿和身体的夹角变小,这样拉屎更科学。
祝大家愉快拉屎,科学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