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和稳定性两者都倾向于、取决于个性(或自体影像)的稳定性。当那里存在着儿童早期或青春期对自体影像的损害时,成年期人际关系中的亲密感将可以引起自体一客体融合焦虑。这种焦虑常常可以通过距离的创造,通过躯体上或感情上离开爱的客体,或者通过挑起吵架(敌意作为一种防御)来得到缓解。Akhtar曾经详细描写过“系链、轨道和看不见的栅栏”作为在不同个体身上发现的不同的疏远方式。有人发现那些“需要”有另外一个女人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的已婚男人,是以防御因自体——客体融合而引起的持续性焦虑的方式来过日子的。有人在那些感觉自己的生活里不可抗拒地同时“需要”两个男性爱人的女性中,发现了相同的动力学。
温暖——伦理学的使用与客体关系评估的其他领域有关。人际学家多年来都提示说本质上有三种水平的人际功能,当它涉及到人际关系时。
最低的水平是“自恋的”(实际上,自闭的)。在这个原始的水平,人们根本不把其他人看作是各自分开的,而是从他们自己的幻想和愿望的角度来错看人的反应。这些“自恋的”人生活在有点儿幻想的世界中,并且由于他们糟糕的现实检验和判断而不断地犯错。
稍微高一点的人际功能水平被描述为“需求——满足的”。在这个水平(有时候也被称为“自恋的”)的人们对那些跟自己建立关系的人普遍上表现出冷酷无情的态度。这些人利用别人来达到性、金钱或者个人晋升的目的,但却似乎极少对亲密感有兴趣,以及很少关心其他人的感受或功能。
最后,最健康的人际功能需要“相互共情”。在这个水平,人们可以彼此调谐,尤其是关于心情、愿望和敏感度。他们尝试去理解和帮助彼此。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功能水平中的一个并不会排斥另外的功能水平的运作。人类越是成熟,相互共情就呈现得越多。
从发展角度来说,马勒和她的小组界定了人际关系的内在心理基础的四个阶段。
在“自闭”期(0到2个月),儿童很难将自体跟他人(客体)的经历的感知和记忆与他人(客体)的感知和记忆区分开来。
之后“共生”期(3到6个月)引来了“分离——个体化”期(7到36个月),此时一种对彼此牵绊或融合的渴望与对融合的焦虑将会交替地出现。在与自体跟客体影像的合并有关的焦虑出现时,防御性的疏远动作就开始实行了。当距离过远的时候,毁灭的孤独感会连同这种分隔而出现,接着儿童就会使用其他的防御机制来恢复亲密感和/或融合感:哭闹、哀怨和黏人。
分离——个体化期会从大约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四岁。经过分离——个体化的四个亚期之后,儿童就可望发展出关于自体和关于他人的相当稳定和可靠的影像(自体和客体恒定)。
在3岁以后,符合平均预期的儿童都能够从自己母亲那里被分离更长时间而不会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在3岁以前,究竟每天母职者需要花多少时间来跟儿童进行互动,以便使儿童可以成功地达到自体和客体恒定,是很难确切地知道的。
最多可以说的是,当儿童抚育计划的复杂安排中涉及了更多的从重要母职者身边分离的情况时,难度的风险就会提高:父母应该要很留心,当孩子在穿越这些亚期并在自己能力所及进行自我调整的时候。
父母们也知道,关于分离完整性和个性的冲突,会在青春期期间持续而且通常需要被再解决,然后一般在成年时期就会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