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天坤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的话题源于一则公益问答。
读者A留言说——
“老师您好,我毕业三年了,总想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为此前后跳槽了八次,把所有喜欢的事情都做了一遍,现在反而更迷茫了......尝试后才发现,之前喜欢的事情在现实中不过如此,于是就变得不喜欢了......老师,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做职业规划吗?我又该如何找到适合我的职业呢?”
以下是徐天坤老师的回答。
一、
不知你是否认为,只有那些职业发展不顺利的“可怜人”、“倒霉蛋”才最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呢?
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从我们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职场人就是因为缺乏规划意识,在职业决策方面过于草率,导致自己多年的积累付诸东流。
而在职业定位与选择方面,很多人都掉入了一个坑,套用蔡康永的那句话就是——
“用喜欢不喜欢来选择工作,对90%的人来讲,挺危险的。”
可惜的是,人们往往是在即将面临困境(甚至绝境)时才可能会想起来要找人比较系统地做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些人其实是极其少数的“幸运儿”。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真实场景是:即便已经职场受挫、伤痕累累了,TA还是基于惯性顺着时间的河流漂流,漂到哪儿算哪儿,完全将人生的自主权交给了时间和命运。
今天我就打算谈一谈我对于职业及其规划的一些认识与看法,供有缘的朋友们参考。
二、
在开始展开我的分析论述之前,有以下四点是我认为需要事先与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
共识一:职业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都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比较顺利时,眼中有光彩、心中有希望,虽有辛劳付出,有成有败,毕竟成多败少,个人会感到活得比较充实,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都更容易达成。反之,则心理压抑憋屈、身体容易生病,犹如没有获得充足阳光雨露的植物一般,没有光彩。
——后一种情况特别容易影响到一个人的家庭,比如夫妻感情、婚姻质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等。
共识二:职业本身是一个集合体,既包括职业本身的职责要求、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也包括为了完成职责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职权,以及组织为了获取我们的劳动过程与成果(狭义的绩效)所必须支付的人工成本(狭义上的薪酬)。
当然,很多高薪职位内外都很光鲜诱人,却不是人人可想、人人可得,必须达到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胜任特征,才有机会去争取某些诱人的职业机会。
共识三:不同的工作之间差别巨大,甚至天壤之别。
这里面主要考虑人与事两个方面。
从人的方面来看,选择了什么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网络,包括客户、同事、领导、外围人脉关系等等。
因此,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适合于跟这么多个性不同、角色各异的人打交道,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从事的方面来看,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任务,其实也具有很多的先行条件和约束,比如大学所学专业、所从事过的工作、所具备的特定技能与综合能力。
再扩展一下,其实人和事本就不可分:事情本身往往是由很多人共同推动的,也就是说,这个社会越来越不提倡个人做“超级英雄”,而是倡导加入一个团队进行整体作战,而人在组织中存在的价值也是要由其所做的事情来界定的。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和共识,一个很明显的推论就出来了:人生短短数十载,其中最为宝贵的职业生涯必须进行规划,且应该进行持续、动态地规划,而非一锤定音。
三、
规划的原则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适合”。
——这也是我在无数来咨询的朋友资料中看到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那么一系列的问题来了:
l 到底怎样才叫“适合”?如何才能评估判断?
l 到底是现在适合,还是一辈子都适合?
l 适合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l 适合与欲望之间是什么关系?
l 到底怎样找到适合的职业?
l ……
时间关系,我大致谈谈以上几个方面:
第一,到底怎样才叫“适合”?如何才能评估判断?
这个问题是关键的关键,因此需要认真对待。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来询者,往往将“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意思”、“是否能做得成、做得好”、“是否能有发展”甚至“是否能拿到高薪”等作为评判标准。这些东西重不重要?
——坦率来讲,非常重要,但似乎又略显散乱,不容易把握。
那么,到底怎样才叫“适合”呢?
换言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判一份具体的职业是否适合我们自身、适合的程度如何呢?
在我看来,评判一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一条基础和关键标准是:这份职业所内涵的工作内容、工作关系是否符合我们自身的个性特质?特别是能否发挥我们个性特质方面的强项,而规避掉我们个性特质方面的弱项?
一旦职业符合我们的特质了,我们就会有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顺水行舟”,这里面的“水”在我看来就是指的我们的个性特质。
简单举个例子:很多朋友都有拖延症的表现,对有着时间期限的事情内心抵触,看着慢慢的工作发呆凝思,却迟迟不能投入工作,表现出来就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时间长了很容易自信心受挫,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太差,眼看着那些工作效率很高的同事们心生羡慕却又无可奈何。即便是硬逼着自己制定计划并采取各种方法(如番茄工作法)来提高执行力,到头来往往还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令自己沮丧。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对于个性特质方面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就会认识到:这是知觉型特质人的典型做事方式。
凡事都有两面性,看起来效率较低的反面,是这类人很重视工作质量,为此会不断注意汲取各种外界信息,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迟迟拿不出自己满意的工作结果来;而这类人最适合的工作环境应该是时间压力不很大、工作自由度较大、且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高于工作效率的工作类型和职场环境,比如高校老师、创意人员、策划人员等。
经过大量个案验证之后,我们工作室的咨询师们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和方法,基本可以做到在充分的一对一沟通之后,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除了个性特质,其他比如技能与能力、核心价值诉求等等也都是评判一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重要标准,不过在我看来它们的重要性都不及个性特质。
更深层的关联是:特定的个性特质的人会在某些方面具有潜能,更容易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且对于何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也往往是源于个性特质的。
简单来说,个性特质犹如发现了自己到底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壤”,有了这个发现以后,再去想着发育自己的技能与能力(犹如树木花草)就变得容易许多了。
第二,到底是现在适合,还是一辈子都适合?
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回答:现在与未来的关联与区别,关键在于对时间的长度与连续性的理解。
谁都希望能够一次性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领域,但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似乎这个要求就变得不太合理了。
在我看来,比较现实的一种观念是“在跑动中打活靶”。
首先对于自身个性特质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然后选定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和企业,在开始工作了以后,要密切关注公司发展、行业动态、社会变化等等因素,并结合自身对核心价值的追求,随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职业做出动态调整。
第三,适合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简答来说,适合的职业做起来心情舒畅,更能激发出热情来,因此也就更容易有发展,更容易取得成就。
不大适合的职业也可能有发展,只不过发展的难度或许比较大一些,付出的努力或许更多一些,且因为可能违背了个人的个性特质,而产生“逆水行舟”的现象,人会很累,心累,所以活得比较不那么舒畅,如此而已。
第四,适合与欲望之间是什么关系?
适合的职业可能未必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因为欲望可能会变化,且很可能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我并不建议大家用个人对于未来的欲望(比如一年赚到多少钱)来作为评判一份职业是否适合的标准。
当然了,如果你特别需要赚到一笔钱来完成某个事情(比如还贷、治病、买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适合做短期打算,不应做为长远打算的依据。
第五,到底怎样找到适合的职业?
一般来说,我们会综合考虑一个人的个性特质、技能能力、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兴趣爱好、职业理想、核心价值观等等多个因素,对其未来比较适合的职业方向和领域进行分析,从一开始的发散式、自由式探索逐步开始聚敛、聚焦,直至共同寻找出比较现实可行的有限几个路径。
不知今天的分析,对你有没有启发呢?
前面的分析看似繁杂烧脑,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人生最关键的转折点没有几次,而每次重大的职业决策,更是值得今天的你我去付诸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思考与探讨的。
作者简介:徐天坤,高校管理学在职讲师,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安人才网长期合作签约讲师,微博认证职场博主,“璃语职美人”长期合作个人发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