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门槛作业】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1.临江仙: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东坡: 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3.听江声: 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4.营营:营,谋求。营营,形容为生存或名利得失等周旋忙碌,奔走钻营,甚至玩弄心机手段。
5.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6.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hú),有皱纹的纱。
【意译】
清秋夜在东坡饮酒,凉风吹散醉意,再继续酣饮,畅快淋漓!半醉半醒地回到雪堂,似乎已是深夜三更。走到门口,只听到家童雷鸣般的鼾声,边唤开门边撩起长袖咚咚地拍,无人回应,鼾声依然不绝于耳。罢了,罢了!转身定神,月黑风高,想到不远处的滚滚长江,不妨拄杖到那江边聆听涛涛水声。
长江水一望无际,伸向茫茫暗夜。常深深喟叹尘世中这身体并不归己所有啊,这至沉至深的遗憾烦扰于胸,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忘记那世事纷扰呢?没有头绪,抬眼只见江水安然铺展,在静风的残夜里没有一丝波澜。幻想着就在这儿乘一艘小船随水而逝,在江海中漂泊,远离世事,了却余生。
【赏析】
这首小令上片叙事,下片抒怀,写于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秋天。历经宦海沉浮,度过差点枉死的关口,作者虽一度超旷达观,但毕竟是有情人,就连孔夫子都会感慨“逝者如斯”,何况苏轼,既有人间疾苦,又怎能没有人世感怀呢?
“醒复醉”,一次次地酣饮,对于东坡而言,不是借酒浇愁,应是畅快淋漓地及时行乐,为那闲时、美景与醇酒!正如《赤壁赋》中所言“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一醉方休更有真性情,更应时应景,更能快意人生啊!携醉归来已仿佛三更,从家童雷鸣般的鼻息中衬托出夜的深寂。这醉意朦胧、万籁俱寂的时候,灵魂深处的自我便显现了,既不能入门安睡,这时候望着宽阔流淌着的江水,最适合与真实的自我相处了。这也难怪是东坡,精神丰盈的人该有此闲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灵魂厌恶尘世的名利场,厌恶人们争夺的疲乏和丑恶。这灵魂又满怀治国齐家的抱负,我不去钻营、不畏苦难,却不能左右芸芸众生,不能让他们主动脱离那无趣的蝇营狗苟。我既身处其中,有岂能独善其身,不愿放弃心中持守的格格不入,带来诸多颠沛流离的苦难。奈何心有豪情却身不由己啊!“夜阑风静縠纹平”,静下来自我观照,亦照见人世万般皆空。在喟叹中,既见眼前之景,也借此荡开心绪,恢复平静。也许是作者心胸开阔才有此一景吧。东坡毕竟是东坡,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感慨生命有其本身的矛盾致使的不完美,无妨!早已看清,并学会了与这一切和解,正如曾经劝慰他人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东坡超旷豁达的境界!
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人说这是东坡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是逃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或许吧,东坡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当然也想得逍遥。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东坡对生命的感慨,对到底以何种姿态存在的思考,包含了一种释然的生活态度。他不是想逃离现状,只是将自己的境遇,人世环境当做茫茫江海,生命便如同一叶扁舟,于此漂泊、逝去,谁又不是呢?江海辽阔,人有多渺小,若心寄于浩渺则可纳百川。东坡虽有对人世的无奈感慨,就像朴树的歌所唱的“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又遗憾的世界”,但更能看开,懂得要从内心而非从外界去获取自由。别人觉得是禁锢,但我偏偏能以自己的方式享受其中,少计较得失,多亲近自然心胸自然开阔。这便是此句中我感受到的东坡的心境与对生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