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2 日志】
这是2019年4月24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1.2 《奇特的一生》做计划&时间记录” 的学习日志。
今日片段:时间“成本”核算
1.我的阅读理解:
【原文】P45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
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看起来,早在1921年他对时间统计已经研究停当,可以准确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我的理解】
这里的成本核算,是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确实如此,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时间成本,但绝大部分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时间是无形的,也正因为时间的无形,才导致它经常被忽视,而柳翁的做法,就是通过时间统计把这个无形资产,可视化!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无论做什么,都能把时间记录清楚。这让我知道了如何做好每天的时间统计,如何去做时间记录的复盘工作。
首先,要给每一项任务一个明确的名字;比如写XX文章,读XX书,但实际我们的生活要比这些要复杂的多,那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是生活本身复杂,还是我们将其想的过于复杂呢!
其次,在完成任务时,尽可能做到专注!
第三,区分清楚每一项任务的边界!(这一点很重要,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完善)
第四,每完成一项任务,核算时间成本,不仅仅记录在本子上,还要记录在每一项任务中,方便查看,比如读一本书的时间可以写在图书扉页
2.我的课后实践:
反思自己过去做计划总是三分钟热度,无法长久坚持的原因,一方面是做了计划完不成,二是做了计划没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导致计划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做计划与否貌似都是一样的。
目前自己对于计划的重要性是很认可的,但经常是一忙起来就很容易忽略做计划这件事,而且不仅仅体现在做计划这一件事上,感觉这是自己的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以日后在借口不做计划时,可以想想崔律讲的,“做计划或许只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90%,但不做计划或许连90%都做不到”时刻提醒自己。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4.其他想说的话(例如课程收获):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各自亮点:
我的亮点:我理解到的是做计划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计划没完成的情况,要去做分析,这是很多人都会踩得坑,或许可以更好的引起大家的共鸣。
崔律的亮点:完全遵照原文逐层递进,把片段中数字量的信息展开讲解,比如每小时20-30页,比如误差10%,更好帮助大家理解;接着又从做关于什么的计划?如何做计划?经验如何得来?计划没完成的原因?对最后作者总结性语句做进一步推测讲解,让大家对于做计划认识更加深刻,使讲解内容升华。
给各自建议:
给自己: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看待原文,不要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
给崔律:实际完成时间要超出计划时间多10%,对于这一结论的推理,我吃保留意见。
依据原文: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认真办事”,我理解是高专注做事,而后面分析的计划完不成的原因,兴趣转移、精力衰退、外界干扰等,这些都不是认真办事的范畴。
所以我个人理解为,超出计划时间10%,不能算任务完不成,而应该是完成计划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