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人,诗意地栖居》的诗,原诗是这样的:
当生命充满艰辛,/
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
人栖居在大地上。 /
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 /
那满缀星辰的夜影, /
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 /
更为明澈洁纯? /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
绝无!//
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而又居无定所,他只是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而为了避免被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诗里“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后来经过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不断阐释和解析,“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诗意是什么?诗意是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此时心也空灵,梦也空灵,诗意不知不觉驻于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我们便诗意地栖居着。
所谓栖居就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就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被计算使用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用清代学者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这类人往往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也即“生命的机械化”。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有无诗意就是能否存在的标志。
生活中诗意的缺失或遮蔽,因为其普泛性,似乎更值得警惕。
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人与自然相亲,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只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我们就一定可以诗意地栖居于这个大地上。人来自于自然,那么人心天然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为忙碌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情感会慢慢干涸、枯萎、直至麻木。
诗意地栖居,就是不但能够去感悟情感的美丽,而且也能够去感悟艺术的美丽。
艺术世界,是人类超越了无情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能够走进这样的世界,是上天的福泽,是谬斯的青睐。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这样说过:“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她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诗意地活着,也就是要让生活更加艺术化。
人要怎样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在于读懂了自然的真,读懂了人情的善,在于体味到了艺术的美。
呵!诗意从何处寻?
宗白华已经告诉我们: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双溪笔记第23天】
2019年6月28日于福建双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