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容易感到快乐,有好吃的会很幸福,有爸妈陪伴很快乐,小朋友们一起打闹嬉戏也很喜欢快乐。有什么烦心事儿,吃一点好吃的,和朋友一起玩一会儿,转眼就过了。童年的生活愉快而幸福。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好像越来越难感到快乐和幸福。吃过太多好吃的东西,玩的好太多好玩的地方,见过太多的人。好像说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比起小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好的太多,可我们比起小时候变得更难得到快乐。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写到:“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
1.幸福是什么?
研究显示:乐透大奖的得主,平均一个月时间,幸福感会回到得奖之前;车祸截肢的人,平均一年时间,幸福感也会回到车祸之前。所以幸福与否似乎与你所处的境遇无关。
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能感知当下,并从中获得快乐。
世界上多得是有权有势、富甲一方的大鳄日日靠药物才能得以入眠的人,同时也有很多穷苦得连饭都吃不饱的孩子天天欢笑。
拥有多少,并不决定幸福与否。幸福是内在的感受。
人分为四种类型:
①及时行乐型。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及时满足。
②忍辱负重型。认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为过了眼下的困难就会好;以为只要怎么怎么样,就会过上快乐的生活。
③无助型。认为人生而困苦,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生活。
④幸福型。既为未来努力,也懂得享受当下。
显而易见,幸福型的人事最能够获取长期的满足感和感受快乐的。
2.锻炼幸福的能力。
我们在人生过程中追求健康、追求财富、追求地位等等,往往是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发现山外有山,然后接着追赶下一个目标。在不断追赶的过程中逐渐遗失初心,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快乐和痛苦本身就是我们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在事物。
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能够感知幸福的人生就像小时候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郊游。老师宣布郊游的时候快乐,期待着去郊游快乐,准备郊游的东西过程中快乐,郊游本身也快乐。
因为专注在这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上,其他鸡零狗碎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福乐状态”。福乐状态就是个体完全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福乐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
有时候看小说,不知不觉过了一下午,做实验,没注意天就黑了,这就是福乐状态。
念书的时候有一些学渣,上课、做作业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而同样的事情对于学神来说是一种享受。后者在学习中进入了福乐状态,也更容易在学习领域获得成就。
幸福的能力,是在追求健康、财富、地位等过程中仍然能感觉到快乐。
既追求在山顶上的野餐的快乐,也能享受上山和下山沿途的快乐,人生本应如此。
3.寻找幸福途径
寻找意义、快乐和优势:
①哪些事能够带给我意义,把它都列出来;
②哪些事能给我带来快乐,把它都列出来;
③我在哪些方面有优势,把它都列出来;
然后在三个圆圈里找交集。最核心的交集就是应该去寻找的方向。
没有一条幸福之路是坦途,每条路都总有坎坷,总会遇到荆棘。在遇到困难时,难以坚持时,要学会找寻信仰。回想这件事的意义,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找回初心。
拥有信仰会激发人的无限潜力,让人不畏艰难困苦,在逆境中获取快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
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具有信仰的加持,那么走的每一步都有成就感,每一滴汗水都会收获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