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日反思精进的第64天。
上午看到交流群里有人提到在得到上学习了之后,只是记了笔记,有了理解,无法落实行动,建议组织进行深入讨论。
看到之后,我立刻回复了一句:“选择不假思索地行动一次比讨论一百次体验更深,李笑来说的”。这样说有点过激,我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在你掌握了得到里面的概念、方法后,就照猫画虎去做一做验证一下。另外这句话后半句是开玩笑的,李笑来可没说过,这句话100%是本人原创。
不过李笑来确实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在《执行力,成为1%的秘密》直播中,他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在面临一项任务时,执行力的定义就是清楚知道一步步做下去,不会做,就去学,学不会,继续学。但大多数人,不了了之。更气人的是知道要做,也知道步骤,就是不去做。是的,真正的问题就是不去做。不去做,学习再多,反思再多也没有用。
罗胖在上一季结尾那篇《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中说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第二种人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向和行动。他把自己回归得到APP的行为归于由第一种思维向第二种思维转变。每天如果只是看完专栏写笔记,就算加上讨论,又有多少内容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真正的效果?这算不算是低水平的勤奋?那些想要开讨论会深入探讨如何落实行动的大约还是停留在第一种思维吧?
就拿得到近期的内容来说,李笑来说要选择,建立价值观,古典说要极其功利地读书,吴军说上帝是看效果的,按照第二种思维方式,已经给出了我们目标、方向,着落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就是行动了,那么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去做一次?至少我这一周来一直在思考和比较自己三年后的方向和今年应该采取的行动,连平时颇有些自得的留言都放弃了。
我认为,学习也好,行动也好,中心首先必须是为了自己成长,而不是为了在社群打卡分享,更不是为了给得到做宣传。如果输出的内容都无法给自己产生有用的效果,如何能够对别人有用?这样的输出,是不是在糊弄自己呢?
就象前几天我参加徒步活动的时候,有人是骑自行车完成的,在据终点几公里的路边摆满了各款共享单车。据说,还有人开车到签到处,签完开到下一个签到处再签,这都算是在找轻松的方法吧?途中还有人不停的摇手机,估计是为了增加步数晒朋友圈。无论是哪种方式,自己实际的运动量就是那么多,你尽可以欺骗所有人,但不可能欺骗自己的身体。你在行动里付出了多少努力才会有多少成长。专栏的老师说的有道理,有道理,有感触,但要真正有效果,必须得自己有行动。
我并不反对讨论,但就算是讨论,也得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吧?天马行空、东拉西扯肯定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的,说不定一言不合,反目成仇。能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也是能力的成长。真正有兴趣讨论的,没必要提什么建议,直接把问题和观点抛出来,说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大家有什么看法啊?这也算是一种行动。想跟你讨论的自然会接上话的,指不定又加了微信,成就一段友谊。
最后,我借和菜头的话来结束(罗胖也用过):作为普通人,不可能等我们洞悉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可能等我们找寻到最优方案才执行。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漆黑沙滩上埋伏的士兵,偶尔有个照明弹划过,照亮海滩一角就要立即射击。手里有枪用枪,有弹弓用弹弓,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撒沙子 。
是为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