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这一节的解读让我对「竞争」和「定位」这两个词进行了词语的清洗,最重要的是,这一节破除了我对「竞争」的幻觉,看清了人生的真相。
华杉老师引用迈克尔·波特:“竞争不是为了打败对手,也不是为了区别于对手,而是为了获得利润。要获得利润,就受五个力的影响,也就是他的五力模型。”华杉老师解读:“波特竞争战略其实不是竞争,是一种博弈战略,是跟现有的竞争对手博弈、跟上游和下游博弈、跟新进入者博弈、跟替代者博弈。”
“竞争是为了获得利润,竞争不是竞争,是一种博弈战略”,这也是前文华杉老师讲道“竞争是一种幻觉”。
这里让我看见,人们追逐的是表面上的竞争,沉浸在竞争的幻觉中,而忽略了竞争的本质目的,即获得利润。利润从哪里来呢?利润=收入-成本。如果想要增加利润,一方面是提高收入,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收入是偏外部的事情,受到上游下游、竞争对手、新进入者、替代者、顾客等方面的影响;成本则是关于企业内部,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支出等于成本。如果想要增加利润,最可控的方向是降低企业内部成本,思考降低成本的方式。
降低成本不是表面上认为的通过选用更差的原材料这种伤害客户价值的方式来降低,而是通过排除浪费来降低成本。这也是胡光书老师在《精益管理实战课》中讲道的:“在你付出的成本里,那些没有给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也不会买单的部分,就是浪费。浪费不仅消耗公司,还消耗员工,消耗客户。”
这里需要明晰的是,对于企业而言什么是成本?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愿意买单的部分是成本。
华杉老师讲道:“迈克尔·波特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不是把企业看作一套产品的组合,而是看成一套经营活动的组合,他的战略定位理论是一个管理会计的视角,是作业成本法的视角,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的组合,就是一个独特的成本结构。通过对这个结构的设计,来实现总成本领先,而且成本越做越低;同时,对手难以模仿,壁垒越做越高,从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里让我看到之前对企业的浅层理解是,企业是销售产品的地方,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铺,都是通过卖产品赚取中间差价来盈利的。这是非常表面的,通过“赚钱”这个结果来反推的视角,也就是只有卖产品能赚钱,不卖产品就没有钱可赚。利润≠产品售卖金额-产品成本,利润=产品售卖金额-企业经营活动支出的总成本。
如果想要提高利润,就需要从「总成本」方面着手,这里降低成本的方式并不是从“金额”这一数字角度降低,而是要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经营活动的组合,一方面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增高壁垒,另一方面是降低企业内部的成本,从而实现「总成本」的领先。
华杉老师解读迈克尔·波特的“strategic fit”的含义是:“战略定位是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这一组独特的经营活动能带来3个结果:①创造独特的价值;②总成本领先;③让其他公司难以模仿”。“它是最佳组合、最优组合,它是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组合,是为了服务于总成本领先。因为它们「共享成本平台」,是在一个平台上干了很多不同的事儿,实现了总成本的领先。”
这里让我明白,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就是经营活动的最佳组合不仅可以为客户/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共享成本平台」的方式,使总成本领先,这一独特的经营活动也提升了竞争对手的模仿门槛。
华杉老师讲道:“我是由六个活动组成的一组独特的经营活动,即使你每一组都模仿到90%,那就是6个0.9,最终的结果是0.54,这样谁也模仿不了我。模仿不了我不是说你打不败我,而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我们每个人是建立自己独特的经营活动、各有各的精彩,这才是商业世界的主要真相。”
这里让我深刻地明白,无论是商业社会的竞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身就是一场幻觉。根本不存在竞争,因为人与人的天命不同,所以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在这个世界的场域里,通过做事(解决社会问题)施展自身的天赋,使自己的天命得到充分发挥,收获尽性的人生。
通过做企业来解决社会问题,“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这又回到了华杉老师在前文讲道的「事业理论三问」:“①我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②我们用是你们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③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独特的经营活动的组合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系列行动回答这三个问题,针对「社会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就回到了114页,华杉老师讲道:“定位是确定你自己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企业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事,如何同客户沟通,那是修辞学的事。”
所以,最核心的问题是进行自我发问,即我要解决的是什么社会问题?我想要怎么解决?我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