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2019年发现的一本非常好的育儿书;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本书译者后记里甚至说这是他“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没有加之一。
这本书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探讨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及祖父母和其他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高的高度,更广的视野,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童年以及父母的教养、父母的角色。很多观点会颠覆了大多数人目前的认知,例如:
“'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并不是塑造孩子的人生。“对孩子精雕细刻终归是徒劳”。而今天中国的现状,恰恰是有太多的父母在这样做,并且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这就像美国当年的“直升机父母”一样。
童年,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策略!“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童年越长,智力越发达”。今天,又有太多的父母给孩子的童年做各种“安排”,并尽量让孩子快点成熟起来——当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一样,看到的并不是对孩子的伤害和失去的童年,而是称赞和羡慕;当孩子去不断探索这个世界时,我们又嫌孩子惹麻烦、捣乱、不听话或者过度担心,给孩子种种限制。
除了宏观视角,作为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世界顶级心理学家,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还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告诉孩子是怎样学习的——同样有很多是颠覆我们认知的!
我们以为设计好内容,然后教授给他们,孩子就学会了——也就是一块白板,我们往上面画就好了。实际上,数十万年的进化,人类形成的学习模式是,“边看边学”、“边听边学”、“边玩边学”、
“边练边学”——这些都绝不是被动接受,相反全部都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严谨的心理学实验,让我们更多地、更清晰、更确切地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而我们目前以为自己了解孩子,其实大多是想当然,正如作者所说——“要考证,不要假设”。
当今社会,科技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并且日新月异,孩子如何去应对呢?
作者用“阅读”做了类比,实际上人类有阅读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几千年,这相对于人类数十万年的历史实在是太短;人类大脑远远未进化出专门的区域负责阅读,但却已经学会了阅读——虽然对少数人异常困难。人类也能够应对科技带来的种种挑战。
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与其在今天把孩子塑造、刻画成某种样子,不如让他们从小充分发展最底层的能力——适应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应对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应对能力?
作者说,为人父母,要做园丁,而不是做木匠!
木匠会做出一把椅子或者桌子,或许很精致甚至完美,但未来也许没有桌子或椅子的位置。并且,人们会用椅子或桌子做得好坏来评价一个木匠的好坏。
而园丁,只需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浇水、施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和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不一样的是,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模式,“做给孩子看”、“和孩子交谈”、“让孩子多玩”、“带孩子一起做”……
当然,为人父母,最本质的是,爱——只是,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和新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多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成长,否则这种“爱”会变成一种“害”,就像本书译者赵昱鲲在译者后记中说的那样:
别再“焚琴煮鹤”你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