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纪念馆出来东走走西走走撞到个寺庙,
我觉得我和佛教没有多大的缘分(虽然我总觉得我懂得#空#与#智慧#的关系)。
就突然想到张爱玲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只可惜这“懂得”在先“慈悲”在后,
同时,似乎这“懂得”需要在这人世间遭遇无数才能生长得丰茂。
非人人有这样的际遇去遭遇,也就非人人有机会“懂得”。
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小情小爱、小世小俗中,眼看着周围,得意或妒恨着,为自己脆弱的自尊辩解着,表演着惯常的桥段,没什么特别之处。
“特别之处”,嗯,我喜欢 特别之“处”(处不是身体的,而是心理上的饱满、完整、充沛)。
我不喜欢传统文化中的恭顺,恭顺是要你低头,低头是为了现实利益。
杰作的产生是因为有坚守、维护的理念在,而不是利益,利益只能推你到一定限度,当然,杰作也不是必需品。
如果要的是audience,audience呈弥散状存在着,任何客观化了的形都能吸引来它们。
佛教的功能似乎是让你拥有看清无限万象的智慧,它最大的问题是这种“看清的智慧”会引导你放弃生活。
欲念全无的世界虽轻松,却无趣。
若要和生活握手言和或许还是需要从西方借力,
仍旧最爱这段:
“最高的价值,至高之善,是一种精神上的(geistige)自由,这种自由的本质,在于抗拒一切感性、物质、命运、恐惧、习惯、权威,用心守护一己灵魂的自由与独立,由对神的希望和信仰导出义务,而后为了履行这义务,产生了行动和承受苦难的力量。”
想到之前看易卜生,看完自己苦笑,这个男人需要的女人其实不过就是一个终究属于他的完整的意义(总觉得男人爱的是理念,而不是女人)。
啊,跑题跑的有点大不是在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么?
其实,想说的是:
不需事先抱有神马慈悲之心(这种先在的慈悲是优越感或是恐惧…),
只需尽力生活,尽力懂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