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公司开会,被征去竖耳朵,凑人头。手里拿着纸和笔,本想做些记录。但期间实在无聊,脑子便不自主地打起转来,紧接着思绪便回到了昨晚。
昨晚和室友卧谈到深夜,我们的谈话内容很广泛,涉及工作、生活、阅读、感情。我发现每当问题讨论到深处,都会演变成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哲学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仍会就问题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因为如果一直想的很多,行动却严重滞后或者根本没有行动。充其量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渐渐地思绪又从卧谈飞向了我的读书经历。
最初的时候,还不能算是读书,应该说成是听书。因为那时我年龄还小,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吧,还没有上学呢。当时家里还没有电灯,都还是点洋油灯。晚上母亲经常会在豆粒大小的火苗下纳鞋底子,我就守在母亲身边,静静地看着,偶尔调皮一下。现在回忆起来,心里满满的都是温情。每当母亲做活手累了,就会停下来,拿起哥哥小学时发的语文读本,给我讲故事。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小兔子乖乖等等的故事,都是那个时候母亲讲给我的。
从上小学到读初中,除了好好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我会经常翻看姐姐和哥哥上学时发的课本,但更多的都是在看里面的插图,还根本算不上正儿八经的阅读,而且还没有一个正式阅读的概念和意识。
转折发生在初三,记得那是在一节临近毕业的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一本自己读来很不错的小说,名叫《狼图腾》。至于老师如何评价的,那就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深深地记得当时自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现在想起来,这位英语老师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
中招考试后,迎来了漫长的暑假。很幸运,我从高我两个年级的好朋友廷廷那里借到了这本书。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呢,当时借来的这本书盗版的特别厉害,不仅纸质特别差,而且把作者都搞错了,居然写的是贾平凹,后来我才知道是姜戎写的。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也由此掀起了我对阅读的热情。之后,翻遍家里的箱箱柜柜,找可以读的书。实在没有了,又向邻居家借。当时的激情,都快差从村西头借到村东头了。但资源实在有限,可读的东西不多,一时我没有书读了。现在看来,当时真跟上瘾似的。
实在没法了,便突然想起平时赶集的集市上有家小书店。书店很小,卖的书也很少、很旧,由于靠近一所乡镇初中,所以更多的是一些中学辅导书。即使偶尔有一些很厚的文学书籍,但十几块钱的价格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大手笔。因此,那时的我选择了一些薄薄的过期文学杂志。貌似还来来回回,买了好几次呢。
上了高中之后,条件就稍微好了一些,因为紧靠校门就有一家书店。书店同样很小,但书的种类却丰富了很多。由于几乎全是盗版书的缘故,所以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悲催的是由于平时学习抓的紧,所以也都没有怎么好好的读书。只有在临近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拿出来买书看,而且一次可以买好几本,这样漫长的假期就可以痛痛快快看书了。《人生》、《围城》、《文化苦旅》、《白鹿原》等等都是那段时间读的。回想起来,那些过去的青春时光真的十分美妙。
到了大学以后,买书就比较少了,因为学校里面有一个大大的图书馆,藏书很多。但也许是高考备考紧张状态的惯性,也许是自己好胜心作怪。刚入学的自己就有了很大的学习压力,想着要拿到好的成绩,想着要在期末取得奖学金。于是在没有正式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开始拿着高数到图书馆预习功课。虽然大学的空闲时间很多,但因为一味地想要追求成绩,所以我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在这上面。也许是我愚钝,也许是我学习方法不对,到头来也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绩。
虽然在寒暑假的时候,我会选择从图书馆借几本书带回家看。但借得书目更多的是一些文学小说,类别相对非常单一。现在想一下,我在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在精力最充沛的岁月里,却没有进行广泛涉猎如饥似渴的阅读。想一想,真感觉又可惜,又可悲。
毕业后,进入公司上班。由于第一年属于实习期,所以工作任务少,空闲时间也随之多了起来。期间开始在当当网上购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是把读书的类型锁定在文学小说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哪里好像出了问题,总觉得有点不对劲。面对煤矿企业的工作状态,自己日常所阅读的内容,总让自己有点不接地气的感觉。所以,有段时间我暂停了阅读,开始踏实勤勉的工作学习。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将自己沉浸在对专业技术业务的钻研上,慢慢的之前那种不接地气的感觉开始淡了,但随之很多现实层面的烦恼也开始扑面而来,比如婚姻、房子等等。带着迷惘和困惑,我主动地和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交流,并加入一些读书会。期间,我认识了莫问大哥,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我交流了了很多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并给我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同时还向我推荐了几本自己收藏的电子书。这些建议和书籍,对我后来走出迷惘非常有帮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室友小车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读起书来。后来通过聊天才知道,他在大学期间就已经读了很多书,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也许正是由于读书类型的不同,小车同学表现的很理性,看待问题总有着相对较为成熟和深刻的见地。小车从14年底接触股票,也因此开始学习经济学。在我不知不觉中,他陆续接触到自媒体频道《吴晓波频道》、《鸿观》、《罗辑思维》以及一席、TED、开讲啦等演讲节目,并花时间研读了一遍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当他在观看这些自媒体频道的时候,演讲者的一些只言片语总会时不时的传入我的耳朵。对于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也会跟着一起看一会。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某次回家期间,我闲来无事,便搜索了一下《吴晓波频道》,并挑选了几期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看了起来。说实话,不仔细看不知道,用心看了真的吓一跳,我一下子连续看了将近十期的节目,感觉非常赞。吴老师对很多问题解释的都非常到位,并很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从此我便成了《吴晓波频道》的粉丝,随后我陆续开始关注《鸿观》、《罗辑思维》。这三个自媒体频道,可以说各有千秋,完全可以说成是一道完美的营养大餐。
这些自媒体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的窗,这扇窗为我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子。由此我开始接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并通过当当、亚马逊、豆瓣等网站进行选择书籍,这个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扩大阅读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构架也逐渐开始建立起来,虽然这个架构还很不完善,但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明显意识到自己考虑问题的方向开始变得更加多维起来。虽然在深度上还很有欠缺,但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并为此感到愉悦。
推开了一扇奇妙的窗,就会不断的有美丽的风景涌入视野。就连原本已经熟悉的风景,也感觉开始焕发出新的意境了。知乎、印象笔记、大象公会、一条、二更、十点读书等,成了我利用空闲时间,完善思维架构的工具。一切的一切,都开始变得美好起来。
昨晚从知乎上看到一个非常棒的回答,是关于碎片知识系统化的问题。她的回答是这样的:1、分类保存信息;2、定期进行总结;3、内化并将其输出,也就是进行分享;4、将以上过程流程化、系统化,形成节奏感,然后进行持续优化。在这不断循环过程中,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实现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看到这条回答,我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因为这段时间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我也觉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由于最近要换工作,我才意识到,也许这次换工作之后,我也就从此离开了集体宿舍的生活,从此与室友深夜卧谈哲学问题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所以,从此之后我觉得自己应该进入一种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中。而上面作者的答案,刚好为我所说的循环指示了方向,我为此感觉非常兴奋。
在我临近换工作之际,做以上回忆和总结,也算是这种良性循环的提前预演,也是给自己指示一个方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平台。只要你想着改变,并愿意为之尝试。在选好了正确的方向后,踏实前行,一切都会向着美好发展。
期待,下一个刻,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