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朝到周朝的过渡,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这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种统治思想观念的转变。《枢纽》一书介绍了这一点。
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历时五百多年。建立商朝的商族人秉持这种信念:君权加之商族人,只有商人才算人,其他人都是低等人。在这种歧视和奴役下,羌人(商族以外的部族人统称羌人)饱受摧残,甚至要被商人当作活人祭祀,以此祈求上天庇佑商人群体。羌人当然不愿意给商人做牛做马,反抗运动一直没有停息,其中威望最大的一支羌人便是周人。周人曾经有过一番内部讨论:君权到底是加之周人,还是周王?最后的讨论是加之周王。如果君权在周人,那么和商人的观念并没有区别,等到周人做天下共主了,仍然会奴役别的部族人。但如果君权在周王就不一样了,所有部族的人都是周王的子民,周王对待他们会一视同仁,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是有这种公平的普世主张,周人才得到了全天下人的拥护,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商人,建立周朝。
周朝在建立以后,周天子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国,为的是保卫直属自己的王室领地,也就是《左传》中说的“分封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建制的起源,顺便说一句,从秦代到清代的社会形态应当叫做“中央集权社会”或者是“郡县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点是诸侯国虽然以天子为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是天子对诸侯国内部事务无权干涉,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有的诸侯国在发展中逐步壮大,超过了周天子的实力,就不再尊重和服从王室了,周天子的权威不断下降,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