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从花蕾到盛放,不仅仅只有和煦阳光的沐浴,也会经历暴雨的摧残洗礼。
如果暴风雨如同苦口的良药,那就站在他身后,帮他张开翅膀。
洗澡时的嚎啕大哭,看医生时的奋力挣扎,理发时的左摇右摆,相信大多数妈妈都经历过。那种崩溃,心疼,无奈和抓狂交织在一瞬。可怜可气又无法避免,难道任由孩子闹腾?撕心裂肺的哭?用强硬甚至武力的手段去解决孩子的反抗?
No!
你可曾想到,孩子理发、洗澡,看医生时的躲避和嚎啕大哭,不是调皮叛逆,而是来自于内心恐惧的本能反应。恐惧的也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除了妈妈和家人之外,陌生人的触摸。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心理恐惧,是每个合格父母的必修课。有不少父母认为,听之任之,随着孩子成长,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不见。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表面的哭泣停止,不代表身心的疼痛消失。如同摔伤了膝盖,新鲜的事物转移了对疼痛的注意力,然而伤口和疼痛依然在。甚至不处理和呵护,就有恶化的可能。
所以,孩子的恐惧心理,必须在父母的帮助下,扼杀在摇篮中。
那么我是怎么帮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呢?
帮孩子克服心理恐惧最重要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的心理建设过程,也就是如何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俗称“打预防针”。做心理建设的方法也有很多种,通常我使用的方式有三种:观看讲解,语言沟通,角色扮演。
观看讲解。
观看讲解,是我们从理性角度对孩子进行的一次心理建设。通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或电视节目来让孩子了解事物本身。通过观看讲解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做某件事的原因和必要性,可能面对的人,面临的事情,以及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解决方式。
基本上所有幼童在某个年龄段要面临和经历的恐惧都大同小异。现在很多书本和电视节目都会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心理引导需求做出相关的内容协助父母进行幼儿教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读绘本。初期的很多绘本都是关于生活习惯养成的,比如较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等等。这些绘本对于事物的表现形式很容易被小孩子接受,并且能让孩子产生共鸣,并且有深刻的印象。
比如,对待孩子理发这件事。我会提前和他一起阅读《理发,我们不哭》这类的绘本。在绘本中,孩子很容易清晰的认识到理发这件事情。心理的恐惧就会减少。
儿童电视节目或者相关视频也通常会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趣味性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现。
因此我们要能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的事物直接去让孩子认识事物本身,帮他们做好心理建设。
语言安抚
语言安抚是从情感上进行的一次心理建设。
有了绘本故事做铺垫,孩子已经对事情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需要跟孩子沟通。比如,为什么要洗澡啊,洗澡的阿姨很温柔等等。再次从情感上帮孩子做一次心理建设。
在我儿子两岁半,即将上幼儿园的前夕,在读了绘本之后,我就经常有意无意跟他说起来学校的美好生活。有许多家里没有的玩具,有和蔼的老师,好吃的饭菜,还有很多小朋友可以玩。孩子在有了这两次心理建设之后,对于上幼儿园充满了期待,至少不再是一口回绝的抗拒。
在语言安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善意的谎言掩盖事实。比如有的父母会说,在学校里跟在家一样,没有什么可怕的。这其实是不对的。既然我们要做心理建设,就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孩子,并同时告诉孩子学校的处理办法。比如,我家宝宝起初说他自己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原因是怕自己尿裤子。我跟孩子说,确实你在幼儿园老师不会像妈妈一样会提醒你要尿尿了,因为幼儿园里有好多小朋友,老师都记不清呢。但是你自己覺得小肚子涨涨的时候,可以跟老师说你要去厕所,老师就会帮助你的。
类似的情况,比如孩子问自己去了幼儿园,妈妈会不会陪着。有的妈妈为了骗孩子去幼儿园,就会说自己会一直陪着,把孩子送进去之后就会悄悄溜走。这会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打针前会告诉孩子一点都不痛,但是孩子感觉痛的时候就会嚎啕大哭;吃药前,告诉孩子,药不苦,孩子吃一口就会吐掉。
因此诚实而有办法的心理建设才是有效的。
孩子打针前,告诉孩子,打针会有一点点痛,但是那种痛忍一下下就好了,告诉孩子可以哭,但是不可能挣扎,也不能逃避,因为挣扎的话会更痛;孩子吃药前,告诉孩子,药是苦的,但是吃一口药喝一口水就好了,吃了药病才会好。
如此这样的情绪沟通,可能起初几次不会见效,孩子依然会在你读了多次绘本,进行了多次的语言沟通之后嚎啕大哭,但是结局却是不一样的。孩子已经正确认识到事情本身的利弊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哭着接受和憋着反抗,你说哪种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呢?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从行为上进行的一次心理建设。和以上两种方式并不冲突。是作为一种补充存在的。
儿子2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经常和儿子扮演过家家。我让他扮演老师,扮演医生,扮演妈妈。他通常会学着绘本中的样子,一本正经的说,你不吃药病不会好。通过角色扮演,儿子也能更深刻的理解事物本身的必要性和必须性。
有段时间,儿子不能自主入睡,睡觉前总要我拍着他的小屁股,一直拍,有时候拍了二十多分钟,以为他睡着了,结果一停下来,他就会要求继续拍。一段时间下来,整的我精疲力尽。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儿子耍赖要睡在我的枕头上,让我睡他的枕头。我灵机一动,说:你睡我的枕头了,你就是妈妈了。那我就是宝宝了。我装作很委屈的样子。儿子却因为我的这句话无比兴奋起来。我说,你当妈妈好不好?儿子一口答应。我装作他平时睡觉的样子说:妈妈妈妈,我要喝水。儿子动了动身,看了看我,说,别喝了,睡觉吧。我又说:妈妈妈妈,我要你拍着我睡觉。儿子转过身搂着我的头,拍我的头。拍了几下,儿子烦了,说:你自己睡吧。我就耍赖不答应。儿子看看我,委屈的说,我不当妈妈了,我要当宝宝。我忍着没笑出声来。儿子睡在自己的小枕头上,翻来覆去,也没再提让我拍他睡觉的事情。
模仿大人,是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能体味到事物本身。不失为一种有趣又有用的办法。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教育大家陶行知的诗歌《小孩不小歌》。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以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记得这样的理由来敷衍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掩盖自己懒教的行为。孩子的成长,是不断经历挫折成长再成长的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感知未知事物的过程,面对不可预知事物初期有恐惧心理、抗拒行为是正常的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不予重视,置之不理甚至用言语、行动等各种暴力行为让孩子强制性接受,就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正确认识,勇敢面对,宽容对待孩子可能出现的状况,才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恐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愿每个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哭着或笑着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