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晴。
阅读书目:《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大家,他与其好友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和“古典主义”两个重要文学时期的主要代表人。歌德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作品思想深邃,艺术完美,就像不落的星辰,即使历经了200多年时间的考验,到如今也依然熠熠生辉。
金句:
1.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着地追忆往昔的不幸,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实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
2.我只不过是个漂泊者,尘世间的匆匆过客,难道你们就不是吗?
3.我绝不会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实,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4.我在笑我的心,听从它的调遣。
5.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6.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可以各司其职,我则即不知有白昼也不知有黑夜,我周围的世界全然消失了。
记录与感悟: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维特的故事,热情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中庸俗腐败的现象,勇敢地喊出了“狂飙突进”时代,广大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和愿望。
一、维特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他的烦恼是什么?
少年维特是一个性格率真,才华横溢,感情细腻丰富的敏感少年;他自然,崇尚人性自由,向往真、善、美的理想生活。
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美丽的少女绿蒂,并对她一见倾心。无奈绿蒂已经名花有主。为了摆脱这无望而苦恼的爱情,他不辞而别,回到城里的公使馆当了一名办事员。
然而官场中的腐败虚伪,上司的刻板挑剔,以及同事间的勾心斗角等都令维特感到厌恶。
在C伯爵举办的一次家庭聚会上,维特受到了贵族们的歧视和侮辱,他们视维特为低等市民,并将他赶出去,深受打击的维特一气之下辞去了公职。
他随着心的牵引又来到了乡村,然而朝思暮想的绿蒂已经结婚,他渴望的爱情彻底破灭。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敏感脆弱的他在一个隆冬的季节,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此也从烦恼中解脱了出来。
二、这部小说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它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本书的创作背景源自于歌德本人的一段情感经历,以及他的好友耶路撒冷的恋爱悲剧融合而成。
书中主人公维特的故事不仅热情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同时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在当时,德国市民阶层受“狂飙突进”思想的影响,广大新型群体普遍渴望摆脱思想枷锁,憧憬获得个性解放、实现人生价值和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维特这一形象恰好代表了那个时期,青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维特的死,不仅勇敢地表达了当时德意志进步青年的革命情绪,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控诉。
因此小说一发表就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社会各个阶层爆发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维特热”。青年们将维特视为偶像,他们纷纷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坎肩和黄色裤子,讲着维特的话语,模仿着维特的举动,有些冲动的青年甚至模仿维特的自杀方式,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书出版后,被迅速翻译成各国语言,传遍全世界,成为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
三、我们该如何看待维特的自杀行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维特的自杀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尽管人们对他的自杀行为褒贬不一,但究其悲剧根源,维特的自杀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心理因素。
客观因素来自于爱情的幻灭,社会因素来自于事业的打击,而病态的心理因素则是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主要根源。
他愤世嫉俗、多愁善感、敏感而又脆弱的性格,让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他人生悲剧的结局。即使他没有受到爱情的打击,他的这种消极颓废的性格也让他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所以,维特的死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而自杀则是他摆脱烦恼的唯一出路。
本书是少年时曾读过的书,当时年少,不太能理解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压力以及失恋的绝望,不能明白维特之选择。重读此书,经历世事沧桑职场风云,已能感受维特的迷惘、伤痛、压抑,尤其能体悟到思想中的挣扎和徬徨。社会发展带来了观念更新,旧的道德哲学体系已有许多不相适应,而新的体系尚未建构,冲突成为必然,只是面对冲突,每个人选择不同,维特的选择是偏执而极端的,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