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书,已经读过几本。但这还是第一次写他作品的书评。拖到今天,原因很简单,他的小说哲理性太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譬如那本闻名于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上大学开始,断断续续读了三遍,至今仍有不解,不能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这也让我认识到自己鉴赏能力的欠缺。时隔一年,我选择这本《玩笑》,想借此更深刻的了解昆德拉。
《玩笑》的背景是在苏联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大学生路德维克为了取悦自己的女友,开了一个带涉及到政治的玩笑,结果被同学泽马内克告发,到煤矿去进行劳动改造。改造期间他邂逅了女工露西,并坠入爱河。随着两人恋情的升温,路德维克想要和露西发生关系时,她却躲躲闪闪,最后不知所踪。结束劳动改造后的决心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了她的妻子埃莱娜。就在与埃莱娜发生关系的当天,路德维克偶遇年少的好友雅罗斯拉夫,知道了露西年少时噩梦般的性经历,也发现泽马内克依旧高高在上,还勾搭上了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对出轨的妻子无一点愤怒之感。路德维克年少时的爱情,甚至此时的复仇都成为结结实实的玩笑。
整部小说时间跨度仅为一天半,事件都是以多角度叙述,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出现的人物极少。不仅是路德维克,其实别人,生活对他们都开了一个玩笑。
首先是路德维克大学时期的女友,一个被“共产主义”思想灌输的女学生。她没有自我追求,一切以“共产主义”为纲。她的学业,她的感情,甚至她整个人,在“共产主义”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这个“托派”的政治玩笑虽然没有惩罚她,但她也担惊受怕,前途更是戛然而止。她本应靠着她的信仰而坚强,而又希望,其实她的信仰给她带来的却是无望,信仰?不正是给她开的玩笑。
其次是露西。一个年少时受到性侵害留下过阴影,被父母赶出家门的女孩。曾经她所信赖的朋友、亲人都深深伤害了她。在她看来,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幻想,这也从书中她与周遭格格不入印证出来。而她遇到路德维克后,仿佛古木逢春。路德维克是真心爱她的,但是年少的阴影还是让她无法承受,她逃离了。再后来,她遇到雅罗斯拉夫,回忆起她与路德维克这段感情的时候,竟称作是一种逢场做戏。我感觉这仍是露西下意识的保护自己,她和路德维克原本真挚的感情俨然也成为了玩笑。
再次是埃莱娜。泽马内克的妻子,与丈夫缘分已尽。“偶然”认识了路德维克,他的出现又给她的生活带来新的曙光,让她真以为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然而,她只是路德维克报复的工具,美丽的邂逅也是计谋。绝望的她服下毒药(被掉包成泻药)却弄得丑态百出,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是命运给她开的玩笑。
最后是雅罗斯拉夫。他是路德维克的好友,民间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捷克民俗的发展。他给予厚望的儿子却不愿意参加民俗游行,而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他苦口婆心,费尽周章获得儿子口头上的承诺,最后才发现,儿子早已在游行伊时便已溜走,自己热爱的民间艺术早已没有年少时那么纯粹,于是乎,民间艺术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绝对是一个玩笑。小说的末尾,雅斯罗拉夫和路德维克——两个失意者,在一场小型的音乐会中,以一种最真诚的心来合演曲子,这不正是他们年少时。天真无邪的映射。
我们的主角路德维克,是一个受害者,何尝不也是一个施暴者呢?我丝毫不同情他,他在被“开玩笑”的同时,也赋予别人生活的“玩笑”。可以说他是一个冤冤相报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路德维克”,忍受着不公,却也不公的对待他人。
昆德拉的作品,抒发的主题,往往都是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但当你读懂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后,很少会有一种成就感,反而是内心会更加暗淡,却又不肯屈服的感觉。昆德拉或许就是一个忧郁的人,也许是冷战年代塑造了他的性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字,的确很感染人。
《玩笑》是一部关于毁灭的书籍。书中从个人到社会都是一个玩笑,一个毁灭。在那个高压年代,此书成为禁书也不难理解。
抛开本书涉及到的政治因素,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当下的生活,对自己是不是一种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