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除了思考设计案,别的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我也从来不会为了刺激灵感而刻意去做什么事情。这样的好处就是,我可以随时让思绪放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会更珍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事物。
佐藤大收集灵感的习惯与众不同。不像许多设计师在没头绪时会到别的地方走走逛逛以获取灵感,他只待在住所、餐厅以及开会的地方,甚至到国外出差也保持三点一线;他享受平凡的生活,通过自身思维去洞察和挖掘寻常物的独到之处。
我试着翻开手机相册,看看自己在最近记录了些什么。
▲ 商场扶梯旁的导览板,侧面就像是数字 1、标注这里是一层(实际不是)。似乎 2、3、4 层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
▲ 一家商场金属材质的门把手。冬天握住把手推拉门,手会很冰,于是商场为它裹上了一层布。
北方的商场入口多采用旋转门或两道门,减少室内外空气交换。这在南方实属罕迹。北方冬天长,入口问题在设计之初或许会得到更多关注。
▲ 自己身上,最近则很是疑惑,裤脚内侧常被鞋子无意擦到而变脏,这在以前从未留意到。
朋友一语中的,我向来把裤脚卷起来,而冬天在北方穿起长袜子就不再卷裤脚了,走路的动作才被其它事物表现出来。
▲ 在一家高端商场的洗手间里,保洁人员会手工把擦手纸折角(我亲眼看见),不知是来自商场要求还是这位保洁人员的情怀。
在抽取后,人们或许会发现下一张擦手纸并没有折过的痕迹、会猜到这是手工折的,如此一来会担心卫生问题吗?但顾客或许也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在清洁后第一次使用这个洗手台的。
▲ 来自快餐店的订单显示界面,供店员捡餐,订单超过两分钟会标红。
为什么没有人重新设计这套界面?我们能在保证获取信息效率和准确率的基础上把它设计得更出色吗?
▲ 座机电话。在低像素的宽型屏幕上,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展示。
这让我想起此前和朋友讨论关于为何在处理中文排版时总感觉更困难的问题。我认为问题的本质是计算机用户界面在诞生之始就没有考虑中文,它不是为中文发明的。试想在那低像素的原始用户界面里,由于汉字所需的最低像素点阵比拉丁字母要多、两者信息密度也不同,通用性是伪命题。把「中文」替换为竖向排版的「蒙文」代入会更易理解。
即便现在已有足够精细的屏幕,在这套基于英文发明的用户界面里使用汉字,就像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学习英语——即使再纯熟永远也只是外语学习者。不过近年来在智能手表的小屏幕上情况略有不同,比如在相同字号下,英文面临的折行问题比中文苦恼。
拓展阅读:《蒙古文文字设计:访天格思》
▲ 一节地铁车厢内,一侧车门同时展示两边车门打开情况。
大部分地铁的站点显示屏上,仅有一颗「本侧开门」的指示灯,如果下一站打开的是这侧车门,指示灯就亮起,反之则不亮。这其实存在一些疑问,当我看到指示灯不亮时,它到底是因为开对侧车门所以不亮还是未到亮的时候?人们会再扭头去看对侧车门的指示灯,确定到底是哪侧车门将被打开。而图中的做法则相当明确。
▲ 看似家庭般并肩行走的三人,其实左边的男生只是陪着走了一段的路人,分开时他们打了招呼,似乎是帮过一下忙。
▲ 宜家家居的展间设有「捷径」,供顾客快速在两个区域间穿梭,不论是出于快速跳过某些区域还是回心转意返回到刚才浏览过的区域再次购物。
而像淘宝天猫这样体量大、信息架构复杂的产品,其移动客户端也提供了类似让用户快速越过层级、直达目标场景的快捷通道(救生舱)。
拓展阅读:《设计回顾:记天猫客户端全局导航》
▲宜家餐厅的就餐流程是先取餐具再点餐。
大家都会先取碟子,然后往里盛食物,但取饮料杯的流程则略有不妥。装饮料的地方就在收银台旁,点餐前没取杯子的顾客或许在点完餐排队等待埋单时看到饮料区,忽然想加杯饮料,这时返回队尾拿杯具并不现实。
照片来自宜家家居广州商场,而北京四元桥商场也有类似情况。似乎餐厅方有意识到这个需求,就在收银台旁放了些杯子(但并不充足)。
▲ 朋友回忆起深圳商场餐厅的做法,在排队埋单时,通道一侧是放有杯子的货架,避免了上述问题。
▲ 布置这些圣诞装饰的宜家家居工作人员们似乎并不觉得黄星加红旗有什么违和之处,反正我是突然感觉穿越到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最后是荒诞的一幕,接近营业结束时间(夜晚十点),仅有的两条无购物通道都被禁止通行。
依然引用佐藤大的话来结束行文。
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怎样才能把它们背后隐藏的含义表达出来呢?nendo 所看重的设计,是尽量将生活中发现的特色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一直坚信,真正丰富而深刻的,永远都是这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