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人》 曹禺(1910~1996)年 创作于1940年 中国剧作家
我们都知道,曹禺先生写戏,特别是讲究作品的独特性,所谓的一戏一曲绝无雷同,所谓的千人千面绝无相识。这大概是他的渊博的学识,丰厚的经历,以及勤奋地深入生活,尤其是对人生百态的所思所痛所感,都有着他的切身的体验,都有着他的心中的沉淀,也都有着他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深层思考,也都有着他的酝酿和爆发所掀起的心灵风暴吧。
曹禺先生曾说;我在写这部戏的时候,想到一个人应该像“北京人”那样活着,要恨就恨,要说就说,要爱就爱,不要像愫芳,瑞贞,曾霆他们那样,被社会捆住。他们应该有希望,他们腿和脚虽然已被埋在了腐烂的泥坑里,他们的眼睛还在寻找着光明,我相信他们是肯迈出来的。至于曾皓,江秦,曾文清之类些人,土已经被埋到了胸口,是没有救的人。
有人说;该剧是剧作者的一首低回婉转的挽歌,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悲歌,也是一首错综复杂的天鹅之歌。那么,曹禺先生又说;演《雷雨》可以轰动,演《日出》可以成功,演《原野》可以疯狂,而演《北京人》就很达到上述的效果。事实却也是如此,他以为戏剧的冲突未必都是那种正面的交锋。就像是契柯夫的那几部戏,《海鸥》《樱桃园》和《三姊妹》等,并没有人物的激烈的冲突,而是表现着人民精神上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希望。当他望着眼前那个纷乱流动的世界,望着一路东去的滔滔江水,他深刻地感悟到,人的所有的冲突都是来自于自己的精神。所以他要写一部未必有重大冲突和悬念的作品,而是要去写人的醒悟,写人物命运在动荡中所悟的东西。因此一部描写“家庭琐事”的剧作就这样地诞生了,一切都显那么得自然,逼真,和谐,却寓意深沉,富于哲理。戏中没有“技巧”的痕迹,风格也比前几部矛盾的激烈冲突,转为较为淡远而隽永。但人物形象依然生动鲜明,依然丰富复杂。是剧作者的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剧作者艺术水平最好的一部作品。
曹禺的女儿万方也曾深情地说道;《北京人》是我父亲的一种情感投射,也是我父亲当时的一种心境,想去挣脱,想去自由地爱,去活着。我对这个戏也是有很深的情感,因为我父亲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去塑造的愫方就是以我的母亲为原型的。当年我的父母不能自由去爱,就像是舞台上里的那些被束缚的,想走而又走不出去的,却被深深陷入泥潭中的人们。其实这一些情节都体现了父亲当年爱而不能爱的复杂心境。所以今天再看这一部戏,我的感触是很深的,也希望今天的观众能够有所感悟和有所启迪。就像父亲所说;“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来”。
该剧讲述了一个摇摇欲坠的正在走向衰败的北京大户人家曾家,中秋节前后的一个月间,在曾家旧宅的小花厅里,看上去虽然是显现出一丝衰微,却依然不失昔日的繁盛,看似一切是那么的幽静,却将要发生一场危机四伏的巨变。家中主事的大少奶奶思懿,自命是知书达理,笑脸相迎,却是一个为人泼辣,跋扈,虚伪,狡谲的人。大少爷曾文清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却暗恋着愫方,还沾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愫方是一个很贤惠的人,自幼就来到了曾家,也暗恋着大少爷,年纪三十却迟迟未成婚,一直陪伴在老爷子的身边,照顾着老爷子。姑爷江泰留学归国,因有侵吞公款的嫌疑,官场失意,赋闲寄居在岳父的家中,整日的牢骚满腹,酗酒使气,妻子曾文彩则忍气吞声,对丈夫百依百顺。思懿给自己十七的儿子曾霆包办了婚姻,使得曾霆与妻子瑞贞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可言,他很喜欢房客的女儿袁圆,并与之经常在一起玩耍,夫妻间同床异梦,行同路人。老太爷曾皓,是一个行将朽木,奄奄一息的人,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守住那口已经反复漆了十五年的寿木。但无力偿还邻居富商杜家的一笔债,棺材也人争抢了去。家中最天真率性的,最没有思想负担的,是租住在曾家的人类学者袁任敢和他的女儿袁圆,以及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的一个修卡车的巨人“北京人”。看着这个没落衰败的曾家大宅,瑞贞决定冲出这个家庭,愫方也怀着一丝惆怅,更是带着几分对新的生命的向往,也离开了曾家,去寻找新的希望…
话剧结束了,我也从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杀机,剧中的复杂而又丰富的性格让各个人物的特征显露无疑。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有着充盈的整场平静的对话,充分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也渲染出一种隐藏在“闲适而快乐”中走出来的感觉。我喜欢这一部话剧,更喜欢从曾家走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