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五:知彼解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我们总是喜欢这样匆匆忙忙地下结论,以善意的建议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不愿意花时间去诊断,深入了解一下问题的症结。
你的影响力在于你的榜样作用和引导力,前者源于你的品德,是你的真我,别人的评论或者你希望别人如何看你都没有意义,我在同你的交往中已经清楚了解了你。
你的品德时刻发挥着影响力,并起着沟通作用。久而久之,我就会本能地信任或者不信任你这个人以及你对我所做的事情。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不要用自己的眼镜给每一个人治疗。)
如果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要听他说话。
聆听的五个层次(充耳不闻、装模作样、选择性接收、聚精会神、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不是同情。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
首先理解别人是在生活领域里广泛适用的正确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在人际关系领域的作用是最大的。
四种自传式回应: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察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心情不好的时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扮演这种角色,将会惊讶对方毫无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须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有时甚至不必形诸言语,仅仅一份心意就足以感动对方。
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
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账户。
感情:指的是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
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先理解别人。在问题出现之前,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你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理解别人,这是有效的相互信赖关系中最有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