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豆瓣评分:7.7
《引爆点》这本书,只说了一件事:
事物的流行,有三个法则。
所有的案例,都是用来解释这三个法则的。
以下为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观点,不代表与我的看法完全一致哦~
然而我并没有什么观点,叹气。
流行三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是以上三个法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别人物法则
你身边有三种人
联系员,内行,推销员
注意,只是说你身边存在这样的三种人。并没有说把所有的人像“男人、女人、女博士”一样,分为三种哦~
我觉得自己就哪一种都不是。努力一下的话,也许能成为内行也说不定呢笑。
而且,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以上三种身份。
▶ 联系员
他们什么人都认识,交友技能点满。
并且他们能对自己认识的人,造成很大的作用。
试试从自己的朋友圈里,选出40个人(不包括同学、同事和亲戚)。
回想你和其中每个人结识的过程,会不会发现你和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认识的?
对于我来说,凡姐姐就是联系员。
我不知不觉认识了好多她的朋友,虽然这只是她朋友圈里很小的一部分(我猜)。
▶ 内行
掌握内情,并出于助人为乐的原因,把内情散播出去。
想想你的朋友里,有没有这样的人。
你想换一台新电脑(或者别的什么),面对不同的品牌外观配置,感觉很是纠结。
那就去问下TA吧。TA总是能为你推荐一款,并且为你比较不同配置和价格。
在我的朋友圈里,陈大夫就是内行。
不是说陈大夫什么都知道,但她会愿意去研究这些信息,进行比较。
我才懒得自己去查,想买东西的时候,拖陈大夫一起去不就好了么。
不过还是希望陈大夫不要强行安利,笑。
▶ 推销员
掌握极具说服力的人。
比起其他人,他们更具有情绪感染力。
如果愿意,也许他能把所有东西都推销出去也说不定呢。
我的朋友里,推销员大概是某丹和小岳岳。
某丹改变了我听歌的口味。顶部那首污歌就是她安利我的哼!
而小岳岳让我种草了很多美妆护肤品,虽然因为穷并没有买,但我觉得以后会买的。
问题是有些产品她自己也没用过啊喂!
你的朋友圈里,有这三种人么?
流行浪潮的发展,就是由这些人推动的。
内行传播一条信息,通过联系员使信息广为人知,而推销员说服了那些心存疑虑的人。
boom!
附着力因素法则
一条信息有了附着力,才能让人记住,或是转化为行动。
比如我最近在用的微信读书。把读书这一行为和社交结合在了一起。每周都会提醒我,大熊又获得了本周读书第一名。
所以每次我想到读书这件事的时候,都会有点焦虑。大熊这周又看了好多书啊,但是我呢?
这个功能,让我把“读书”和“微信读书APP”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我就会打开微信读书。虽然很少能看到我想看的书,最后我还是会默默关掉它打开亚马逊。
想了想,干脆把微信读书的提醒功能关了算了!反正一毛钱广告费都没有给我!
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潮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
环境带来的细微暗示,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发生,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要考虑时间节点、地理位置、热点事件、还有环境氛围。
举个书中的例子,“旁观者问题”吧。
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场目击人数的多寡可以帮助预测他们的助人表现。
旁观者越多,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因为他们分摊了责任。
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回家路上,看到一个老大爷倒在台阶下,后脑勺下方,血顺着街道地砖的缝隙缓缓流淌。
我什么都不敢做,也不敢走。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但又担心他死掉。嗯……他看起来和死了也没什么区别。
现在我知道,至少可以打个电话报警。不过当时我既不知道报警,也没有手机。
后来有一群大妈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七嘴八舌的讨论,大概是说:哎呀这不是那谁家的那谁吗?
那群大妈也没有做什么,但我松了一口气,飞快地逃走了。
环境的力量还真是可怕。
这一部分同时提到,大规模的流行潮,是许多小规模的流行潮引发的。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最有效的人数,不能超过150人。
150——这是我们可与之同时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最大值。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观点。
想看案例请阅读原书,微信读书就有,并且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