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破相论》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原文 :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译文 : 有人问道:“如果有志心追求佛道的人,应当修那一门佛法最为省力呢?”
原文 :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译文 : 答道:“只有观心这一法门总摄所有佛法最为省力。”
原文 :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译文 : 问道:“为什么这一法门可以总摄所有佛法呢? 原文 :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译文 : 答道:心是所有法的根本,一切法只有心才能生起;如果能够明了自心那么万法俱备了;犹如大树的所有枝条以及花果都是依靠跟生长。种树的人明白养好根树木才能长大和结果;伐树的人知道斩断树根则树木必死无疑。如果明心修道则省力并容易成功;否则就费力难于成功。所以,一切善恶都由心生,心外别求一定不会成功。
原文 :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译文 : 问道:为什么称观心为“了”呢? 原文 : 答曰: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盘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译文 : 答:大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照见四大五阴本空无我,照见自心的起用有两种差别。哪两种差别呢?第一种是净心,第二种是染心。这两种心法也是自然本来就存在的;借助因缘的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净心喜欢结善缘,染心常作恶业。如果我们的心不受恶业所染就称之为圣人,就能远离所有的苦难,证取涅 盘 的快乐;若然堕落在染心之中造就恶业并受恶业反复缠缚就称之为凡人,不幸沉沦在三界中受尽种种苦难。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染心障碍我们的真如佛性的缘故。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又涅 盘 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佛性就是觉性,能够自己觉悟并能够觉悟他人,觉知明了就叫做解脱。所以一切的善以灵觉为根本,并因为灵觉这个根本才能够显现所有的功德树。涅 盘 的果德才能因此而成。这样的观心才可称为“了”。
原文 :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译文 : 问:如你上面所说的真如佛性和一切功德都是以灵觉为根,未知无明之心以什么为根呢? 原文 : 答: 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译文 : 答:无明的心虽然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情欲以及恒河沙一样多的恶,都是因为以三毒为根本的。三毒就是贪、嗔、痴。 这三毒心自己能够具足一切罪恶,就像大树一样虽然只有一条根但可以生出的无数叶子,在那三毒的的每一条根中都生出各种百千万亿恶业,甚至再多数倍也不足为喻。这样的三毒心作用在我们身体中应现于六根上也叫做六贼或六识。由这六识出入于六根贪恋着各种境界汇成恶业障碍我们的真如本体,所以叫做六贼。所有的众生由这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而受尽各种苦恼;犹如江河一样因为涓涓小泉源洎流不绝才能弥漫成波涛万里的海洋。如果有人阻断江河的源泉那么所有的河流都会断流。求解脱的人如果可以转三毒成为三聚净戒、转六贼成为六波罗蜜,自然就可以永离一切苦难。 原文 :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译文 :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如果只是观心是什么原因可以免除免无穷的苦难呢? 原文 :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译文 : 答:三界的业报只是由我们的心所生起,如果无心于三界中就是出三界了。三界就是三毒。贪变为欲界、嗔变为色界、痴变为无色界所以叫做三界。按照三毒所造业的轻重而受报不同,可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原文 :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译文 : 问:如何按轻重分为六呢? 原文 :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译文 : 答曰:众生不明白真正的原因去迷心修善所以未免三界而生于三轻趣。什么是三轻趣呢?就是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所以未免贪界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的人未免嗔界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的人未免痴界而生阿修罗趣。这样的三类名三轻趣。 什么是三重呢?所谓放纵三毒心去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的人堕恶鬼趣;嗔业重的人堕地狱趣;痴业重的人堕畜生趣。这样的三重与前三轻遂成六趣。所以明白一切苦业由自自心生起但能摄服心远离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原文 :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译文 : 问曰:正如佛所说的那样:“我于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为何而今说只有观心能制三毒即名解脱呢? 原文 :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 祗 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 祗 ,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 祗 。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 祗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 祗 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译文 : 答:佛所说没有半点虚妄。阿僧 祗 劫就是三毒心,古印度语叫阿僧 祗 ,我们汉语翻译为不可数。这三毒心之中包含有恒河沙那么多的恶念,而在每一念中就为一劫,这样恒河沙不可数故言三大阿僧 祗 。在真如佛性被三毒所覆盖后,若不超那三大恒河沙那么多的毒恶之心,为何名为解脱呢?现今假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成为三解脱这就叫做得度三大阿僧 祗 劫了。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理解如来三大阿僧 祗的 秘密于是讲成佛的尘劫未期,这岂不是疑误别人修行使人退转菩提道吗? 原文 :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译文 : 问:大菩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后方成佛道;今令学人只是观心而不修戒行,凭何成佛呢? 原文 :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译文 : 答:三聚净戒就是制服三毒心,转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就是会的意思,让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就是净六根。古印度话叫波罗蜜,我们的汉语翻译名叫达彼岸,以六根清净而不染六尘就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原文 :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译文 : 问:如佛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而今只言制三毒心,岂不是文义相矛盾吗? 原文 :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译文 : 答:佛所说的是真实语。大菩萨在过去因地中修行时,为了对付三毒发三誓愿而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发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发誓度一切众生、对于痴毒发常修慧。由持这样的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佛道。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就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原文 :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译文 : 问曰:正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现今说六根清净名波罗蜜,如果为了更好地理解六度的意思又怎样呢? 原文 :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译文 : 答:欲要修行六度应当先净六根再降六贼。能舍弃眼贼离开所有色境名为布施;能禁伏耳贼于声尘中不令自心纵逸名为持戒;能柔伏鼻贼对香臭平等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伏口贼不贪各种味道赞咏随喜名为精进;能降伏身贼于各种触觉的欲望里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伏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就是运的意思,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原文 :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 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译文 : 问:佛经云:释迦如来作为菩萨的时后,曾饮了三斗六升乳糜然后才成佛道。先因饮乳而后证佛果,岂非只有观心才得解脱? 原文 : 答: 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 : 答:成佛确实如此言无虚妄,必定是因为食乳糜然后成佛。所谓食乳有二种,佛所食者并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就是三聚净戒,六升就是六波罗蜜;在成佛道时由食这样的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是谤误甚之?真如实性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痛苦,岂须要以如是不净之乳充饥渴?经中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 挬 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所谓牛就是毗卢舍那佛。他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挤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所挤的清净法乳,不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原文 :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译文 : 问:经中所说佛命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这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只有观心总摄诸行,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不实的。 原文 :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 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盘。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 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译文 : 答:佛讲经有无量方便因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其中甚深之义,所以借有为喻无为;若不修内行而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伽蓝是古印度梵语汉语翻为清净地,若果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旧叫做修伽蓝。铸写形像就是一切众生求佛道的意思,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是遣铸写金铜所能作?所以求解脱的人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和六波罗蜜为模样 镕 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呢?烧香亦非世间有相之香而是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这样的五种香名为世间无比最上等的香。佛在世的时候常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这些无价珍香去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只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来希望获得福报,怎么会得到呢?散花也是这样。所谓常说正法用各种功德花去饶益有情和散沾一切,于真如性中普施庄严。这样的功德花是佛所赞叹究竟常住而永无雕落的时候。如果有人散这样的花一定会获福无量。如果说如来令众生去剪截缯彩伤损草木来作为散花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呢?持净戒的人在诸天地森罗万像中也不令触犯,误犯的人犹获大罪况复今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这样做呢?长明灯就是正觉心,以觉知明了比喻为灯,故一切求解脱得人以身为灯台以心为灯炷以增诸戒行为添油以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着有为,于是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谎谬透顶吗?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佛放出眉间的一毫相光就上能照一万八千世界,岂需要借用这样的苏油之灯来谋利益?审察情理难道不是这样吗!六时行道就是在六根之中,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塔是身心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 盘 。今时世人多不会此理,不修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之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持斋的人当须会意,若不达斯理白徒劳。斋就是齐的意思,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就是护的意思,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以净身心。明白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这样五种净食,自言持斋一无是处。只有断于无明之食,若有触犯名为破斋。若有破斋那里谈得上获福哦?世上有迷人不悟这道理身心放逸诸恶做尽,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以为是持斋,必无这样的事情。礼拜当如是法,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明白这个意思的才名依法。礼是敬的意思,拜是伏的意思;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常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就是法相。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行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不符合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则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原文 :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译文 : 问:正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这就是凭借于事法功德始成,若只是做心可相应否? 原文 :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译文 : 答:洗浴众僧并非是洗涤世间有为之事。世尊当你为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正法,故假借世事来比喻真宗。暗中说七件供养功德的事情,哪七件事呢?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 髇 、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 髇 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你是大乘利根者,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说,所以今人无能解悟。温室就是比喻身体,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以上七法自成庄严。佛祖当你是比丘有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所修行定会功德成就俱登圣果。今时众生不明白其中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以为依经,岂不大错特错?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去洗无为之身?事不相应哪里说得上悟道?若欲身得净的人应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要洗此身求净的人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原文 :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译文 : 问:佛经说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净土宗这一门即应成佛,为哪里要借用观心来求于解脱呢? 原文 :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盘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译文 : 答:念佛当须正念,明白义理的为正,不明白义理为邪。正念一定得到往生,邪念凭什么可以到达西方净土呢?佛就是者觉的意思,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念就是忆的意思,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这样做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就须知念佛之道(方法或法门)。若心无实际持念只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不断,这样的无明心是不能见佛的白费了你的用功。况且诵与念的义理非常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其实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的法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心是众善之源泉,心为万德之国王。涅 盘 常乐是由息心所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而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我见到今时的人见浅识陋,只知事相为功而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白费工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而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贪爱着,说到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恋现世之小慈,岂觉察当来之大苦。这类的修学只是徒自疲心劳力,背正归邪还狂妄说可以获福。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断绝三毒永使销亡自闭六贼不令侵扰,则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开悟就在须臾之间何烦皓首?修真之门幽深神秘哪里说得完哦?我只要略地述说观心的方法,详述其中个别部分。听吾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注大意是: 我本来寻求自心心如如,追求本心要静待心自明 佛性不是从心外得到的,心念的生起就是罪生时 我要追求自心不是求佛,悟后方知三界空无一物 若欲要求佛就先得求心,只有我们这个心是真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