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读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的感受是鲁迅不愧是鲁迅,那么读完这本沈从文的《边城》我只能说,这样的居然是沈从文。
初中时就已经度过沈老先生《边城》里翠翠的那篇短篇,当时只觉得比那些网络小说用词更旧一些,更朴实一些,讲的故事,也就当做是故事看了。如今看来,这不仅仅是故事,是一种生活缩影的映射,是一种与我所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但却处处相同的情怀。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这位水平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先生,他的文字有一种让人就算不同意也无法否认的魅力,在他的笔下,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如同它本身那样不紧不慢,不骄不躁。
我必须要在这里提到文中我最受感触也是沈老先生让我觉得最能尊敬的一段话: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面,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与糊涂一点罢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我想起刚看了没多少的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提到,不应当以一个人的衣着和职业而判断一个人,轻视一个人,梭罗自信所有人在他眼里,无论如何都是平等的,有的只是精神上的不相同。我不是那些思绪百千的大哲学家,抽象的概念我也就一看而过,但沈老先生的这段话,这段融入了真实的文学,才给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和感触。
这种不娇柔做作不冠冕堂皇的思考态度和人生观,无关那些妇女的职业,哪怕是娼妓,也因为精神上的不同而显得比那些衣冠禽兽的读书人更让人尊敬。沈老先生笔下的湘西,上面提到的是美好的那一面,是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正如沈老先生在文中所说的他感受到的人类语言文字的贫俭,他笔下的湘西可能和现实中的湘西处处相同,但也有可能有其他处处不同,但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语言文字就可以描述得明明白白的东西。而这些做了娼妇的妇女,作为一个契机让我更感受到精神上的神圣和丰腴是无论如何都夺不走,无法被破坏的。我们在看不起她们的同时,又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灵魂里存在着多少污垢和垃圾呢?我很想明白,但却又怕这个事实是我无法接受的。
然而就算是这样惹人喜爱的湘西,也会有一切由于性格和灵魂被历史所镇压,而出现的黑暗愚昧混沌的事物。从女子落洞一说,到蛊术,再到村里人对那些城市里女学生的看法我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讽刺意味,还有一种自我愚昧而尚不自知的人性本身的哀戚。当我们在轻视那些我们自以为地位低于我们的人时,殊不知他们也是这样看待我们。我们视对方为怪物,视对方为另类,实际上又都是带上了放大镜看对方,对方的缺点被无限地放大。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东西非常值得一提,最精彩贴切的,就是沈从文在三篇写湘西少女的短篇小说中对那些湘西少女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既让人自然而然觉得恰到好处,又揣摩地头头是道,在一些大家不会注意或者引人注目的细节上总是描写的细腻明亮,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男性笔下的少女情怀。不过想想也就释然,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种混合古典热诚与近代理性在一个特殊环境特殊生活里培养成的心灵,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我言语带着主观,可能会因为喜爱沈老先生而略有夸大,但是本意还是想让更多人去读他的作品。
沈老先生在随书编集而成的一些其他文章(《我读小书同时也读一本大书》等)中提到的他童年的成长经历,在现下就是那些教育家成天谈论的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法,一种并不死板也不能全算作是文字的东西,有趣但又很严肃,我看着总觉得自己一定能因此而改变什么,但又有些模糊。不过这正是我们读一本书的原因,就算我们不一定认同书中的观点,这本书中也不定有你可以用得到的知识,但是一本书如果能出版能成名,就一定有它为人称道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或许也在被改变成为更为人称道的人,这也就是读书对于我来说的用处了。
“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多么浓烈,多么强壮,多么富有生命,我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