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老的一封信
尊敬的朱老先生:
您好!
最近拜读了您的大作《谈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又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又多了一种看待和剖析事物的方式,生命的维度又拓宽了许多。您的语言极为亲切,即使是艰难的费解的美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的笔调和我们读者谈心,因此,我收获了很多,也对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也想谈谈我的理解。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虽然出自开场话,但却是对于如何产生美的关键的一句话。“出世的精神”的核心便是“无所为而为”了,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之中,如果没有全身心地投入理想,只是花了大功夫去想这一步会有什么利害得失,那一步又会有什么利害得失,对每一步斤斤计较,生怕吃了一点亏,那么有极大的可能性我们会与成功隔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最终在生命的尽头才来后悔着自己碌碌一生只得了个俗不可耐的结局,这便是“有所为而为”的人了。因此我们会倡导超然物外的精神,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方式,只去满足理想与情趣,带来的是最高级别的快乐。让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去追求利害得失,我们去追求温饱,追求金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去追求温饱是为了活着,可我们光活者什么也不干,就相当于一个纯粹的动物,人的崇高性在这类人的身上就毫无体现,只是消耗世界的资源罢了。去追求金钱又是为了什么呢,我相信很多人追求金钱的初衷并非只是喜欢钱,喜欢一个数字,但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似乎迷失了初心,变成了以上两种情况。那我们来谈谈追求金钱初衷是些什么呢,是希望自己生活更有品味,比如有情调的装修,比如去各地旅游,领略风土人情,这种品味就离不开艺术了;是追求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活的更加长久,有更多的机会来领略世界的风光……也就是说追求金钱的本质实际上是追求美。
那么我们何不直接略过这些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欣赏美这个环节呢?有人说没有钱怎么去领略那么多的风光!就只有自己禁锢在自己所在的方寸之地了。
这就是朱老您的观点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其实对于外人来讲,我们个人所处的环境也是值得去细细品味和考究的,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把这些美丽都当做了实用的工具了。但如果我们尝试跳出这件事或者把事物推远一点看,那么我们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了。
确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远方的事物比近处的事物更值得,而对于能全身心投入欣赏近处事物的美好,才对于我们个体,对于社会更加有实际意义。“无所为而为”确乎是种难以利达的境界,把自己置身以外,又发现是另一种思路。
到这里我们会有产生一种疑惑,为什么我极力去尝试置身以外也不能体味到这种美?
这样我们又得用到您所提出的内容了。即联想与分想,此二者,缺一不可。先说联想,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个意象而不是混沌一片了,但这个作用就好比我们过滤掉了粗盐中的大渣滓,我们还需要利用分想作用,把纯净的盐给提取出来,把这个事物单独来看,单独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就能领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味了。知道了联想与分想的重要性,我们就要谈谈如何来联想与如何来分想了。关于联想,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而越长大,受了各种规矩礼仪的束缚,好像思维被禁锢了,唯艺术家能不丧失其本心(这里的艺术家是指广义的艺术家),要不丧失这种能力,我们就需要在有想象与灵感时,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要让它们转瞬即逝,这种联想可以不表现出来,但是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沉淀,这样才能保障我们拥有自我。关于分想,即使在多个意象中把一个意象单独提取出来,这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学习了。就像您说普通人在逛菜市场时并不能偶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数学结论,只有长期数学经验的积累作为铺垫才有可能做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如荀子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唯有长期的学习、沉淀过程,我们的潜意识才会给我们出乎意料的惊喜。
读了您的文章,我实在是收获颇丰,以上是一些拙见,我还会继续拜读你的作品,还望在您的著作中领略到更多的东西。在身后的那片茫茫的漆黑的天空中,我们一定会努力散布几点星光照耀未来!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 邓佳茹
2019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