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浅谈“人生的艺术”
――给朱老先生的回信
尊敬的朱光潜老先生:
您好!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有幸能在这不深不浅的春光里拜读您的巨著《谈美》。您不急不缓却饱含哲思的语言有如这徐徐的春风,令我心神荡漾。回味之中,我按耐不住心中的这份敬仰之情给您写下这封回信。
何为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这些问题,我从未思考过。读罢此书,才知美是-种直觉,欣赏须“无所为而为”,创造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您谈到的“人生的艺术化”。
正如您所说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么,我们走在人生路上,是否也要按司空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呢?按我浅薄的理解,人生应当如此。若我们对待人生能“超以象外”,不受表现者的影响,那无论荣辱成败,都能以平常心待之,于是就能得“人生”于环中了。这不正是范仲淹所倡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么?您说过,“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我想,“超以象外”应当属于艺术人生之豁达吧。
说到人生的严肃与豁达,我不禁又暗自敬佩起您来。这可不是甚么奉承之词,而是对您这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概括力发自内心地敬佩。是啊,人生不过于取舍之间,取舍之中又讲究个分寸,讲究个法门。“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真可谓取舍的不二法门。取时应严肃。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应取自德行,取自言谈,取自风谊。于是我们对待言谈举止、行事风格一类的“小节”应当慎之又慎,正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您说对不对?“小节”如此,“大节”就不消说了。而“豁达”应用于“适”之上。徐志摩先生有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不仅是对于爱情,对于一切得失,都要这样豁达――不刻意追求,不强加改变,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您所说的“美”之境界吧。
写到此处,我在思考,您所说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是不是也应归为“豁达”呢?以我愚钝之资,只隐隐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需要您所倡导的“无所为而为”。现在的中国,大都被儒家的“有所为”、道家的“无为”和禅宗“潜默的哲学”所支配,您倡导的注重过程本身,不注重结果的“无所为而不为”,正是为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指明了另一条路。诚然,我们学习也好,处事也罢,都不应急于去求“成”,应先做好过程,过程做好了,结果也不会太坏。如水行山谷,行其所行,止其所止,终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我似是而非的理解,这种“无所为而不为”的态度,应该和“艺术的完整性”是有所关联的吧。如我们有注视“艺术的完整性”的长远眼光,又怎会计较于暂时的结果呢?
“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只有大家之作才能浇灌我辈。正如您所言,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您的《谈美》一书,薄薄一册却道出了艺术人生的真谛:完满的人生应见于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态度的活动;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诸多良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学生不才,思想错漏愚笨处还望先生指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顿首
晚辈文俊丁
于己亥年正月十日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浅谈“人生的艺术”
――给朱老先生的回信
尊敬的朱光潜老先生:
您好!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我有幸能在这不深不浅的春光里拜读您的巨著《谈美》。您不急不缓却饱含哲思的语言有如这徐徐的春风,令我心神荡漾。回味之中,我按耐不住心中的这份敬仰之情给您写下这封回信。
何为美?如何欣赏美、创造美?这些问题,我从未思考过。读罢此书,才知美是-种直觉,欣赏须“无所为而为”,创造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您谈到的“人生的艺术化”。
正如您所说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么,我们走在人生路上,是否也要按司空图所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呢?按我浅薄的理解,人生应当如此。若我们对待人生能“超以象外”,不受表现者的影响,那无论荣辱成败,都能以平常心待之,于是就能得“人生”于环中了。这不正是范仲淹所倡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么?您说过,“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我想,“超以象外”应当属于艺术人生之豁达吧。
说到人生的严肃与豁达,我不禁又暗自敬佩起您来。这可不是甚么奉承之词,而是对您这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概括力发自内心地敬佩。是啊,人生不过于取舍之间,取舍之中又讲究个分寸,讲究个法门。“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真可谓取舍的不二法门。取时应严肃。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应取自德行,取自言谈,取自风谊。于是我们对待言谈举止、行事风格一类的“小节”应当慎之又慎,正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您说对不对?“小节”如此,“大节”就不消说了。而“豁达”应用于“适”之上。徐志摩先生有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不仅是对于爱情,对于一切得失,都要这样豁达――不刻意追求,不强加改变,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您所说的“美”之境界吧。
写到此处,我在思考,您所说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是不是也应归为“豁达”呢?以我愚钝之资,只隐隐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生需要您所倡导的“无所为而为”。现在的中国,大都被儒家的“有所为”、道家的“无为”和禅宗“潜默的哲学”所支配,您倡导的注重过程本身,不注重结果的“无所为而不为”,正是为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指明了另一条路。诚然,我们学习也好,处事也罢,都不应急于去求“成”,应先做好过程,过程做好了,结果也不会太坏。如水行山谷,行其所行,止其所止,终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我似是而非的理解,这种“无所为而不为”的态度,应该和“艺术的完整性”是有所关联的吧。如我们有注视“艺术的完整性”的长远眼光,又怎会计较于暂时的结果呢?
“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只有大家之作才能浇灌我辈。正如您所言,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您的《谈美》一书,薄薄一册却道出了艺术人生的真谛:完满的人生应见于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态度的活动;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诸多良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学生不才,思想错漏愚笨处还望先生指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顿首
晚辈文俊丁
于己亥年正月十日
朱老:
能有给您写这样一封书信的机缘,悉因拜读您的大作《谈美》。虽然您已不在这世间,可正如您所说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您洒下的几点清辉让我在这里禁不住要向您回这封信。
最爱的莫过于您的那句“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一棵古松,在不同身份的人看来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同一处风景,在本地人和异乡人看来也有迥异的意趣。这本带有强烈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却让我受益匪浅。在认知世间万物的同时,我们往往杂有个人的欲念和评判,导致事物在我们眼中丧失了本来的美感。但是美学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世界纷纷扰扰,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人生的道路刚刚起步,总免不了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顿,总会感觉到为什么幸运之神为何总是远离你,你的前途,你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雾,让你不知何为,不只为何,迷茫、困顿、沮丧、郁闷时常伴随着你我。但如果你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欣赏自己的生活,你会恍然发现,原来自己身边还有如此多的美好事物,自己的生活原来如此值得羡慕。身在其中,眼前总会遮一道“为其所困”的尘雾,阻碍着发现美的视线。也就无怪乎人们总是一边憧憬未来,一边流连过往了。而只有从实用世界中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才能享受“当下”的美好。
还想浅谈谈您所提到的“移情”。我爱旅游,也爱听歌,其实想一想,'这其中的快乐不就是源于移情吗?我曾因泰山的雄伟而胸中激荡,也曾因塔克拉玛干的浩瀚而自叹渺小。我曾因一首摇滚而充满力量,也曾因一首老歌而热泪盈眶。正是太多太多的经历融进了太多太多的景物叶和音符,才会在刹那之间有感而发。移情于物,方有一见如故的山水,移情于音,方有百听不厌的歌曲,移情于文,方有千古流传的诗篇。正因移情,万物才着上了我之色彩,变得有声有色。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说道我真正想对您说的话。您说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从这点看来,我还不至于是个庸俗的人,每每这样想我还挺高兴。因为我对待每件事,也是认真尽全力地付出,当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所得大大少于付出之时,也能从容面对,只要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心就好。比如一次学业考试,一段难得的友谊,一场用心的恋爱,当他们统统消失无法挽留之时,还应该豁达而出。您说不是吗?因为无论失去的是什么,我们都还有艺术地去享受人生的权力!人生毕竟是很丰富的,要懂得艺术地去生存、体验、感悟,但同时,人生也是只有一次,年华老去,失而不复返的。执念太深的人往往放不下,但人生本就是祸福相依、喜怒相伴的不是吗?
我当然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不是凭空,却是根据经验来说,自己遇到假、恶、丑的事情便会激愤,自己做点亏心事也会暗暗自责、内疚。本想逃避开去,不理那些污浊的事,可忽然生出一些社会责任感来,想以己之薄力,用“爱”去感化动摇人心,只希望物欲越发达的世界,人心也越接近真善美。您说好不好?
秉承您的希望,我也想“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虽然您收不到这封信,但您在天国也会感应到吧,我看到您转过身来对我微笑,说:“慢慢走,欣赏啊!”身后是一片清亮的星光。
您的读者:史颜恺
2019.2.14
梁先生的急与缓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一股厚重悠长的气息迟迟在脑海中回荡。
这本散文集子分为四个部分:阅读伟人、感悟生命、享受自然、行走人生。这其中有不家喻户晓的名文,譬如《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等等。季羡林老先生对其评价为“惨淡经营,境界立出,运笔如风”,能将“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带有政治气息的文章,但当我读完梁先生的文章却并没有产生丝毫的厌恶之情,我想了想,这得归功于梁先生对内容“急”与“缓”的安排。
以《把栏杆拍遍》(写的是辛弃疾)为例,他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描写就如疾风骤雨一般,大笔一挥就把一个忠贞爱国,武艺高强,勇猛刚强的辛弃疾给“复活”了。在急风骤雨般的描写当中,梁先生又一改传统人物传记的写法,只抓住词人最惊心动魄的闪光点娓娓道来。他对词人闪光点的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就像丝丝春雨,一点点地浸入读者的心中。很慢,却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这样或急或缓的安排,在《大有大无周恩来》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对周总理的经历并无过多阐述,而是抓住周总理的“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进行生动而平缓的叙述,让主人公的“大有”――大智、大勇、大财、大貌、大爱、大德――于无声细雨中绽放。
这样的写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通俗”。梁先生在《怎样区分低俗、通俗、高雅》一文中写道“人面对一物会有三念:占有的欲望、冷静的思考和愉悦的欣赏,就看你选择哪一种。 这三种念头第一种源于人的动物性、物质性,可称为“俗” ;第三种体现人的精神存在,可称为“雅”。俗与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这就是“通俗’”大多数带有政治色彩的文章之所以不受待见,正是因为他们太过于“雅”。梁先生则巧妙避开了这一点,他说“通俗是自上而下的,要雅先上去,再俗下来”,所以他的文章意境高远,叙述平淡朴实,急缓交错,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总的来说,梁先生的文章可谓是雅俗共赏的。急处如飞流直下的急湍,缓处如绕梁不散的青烟,急缓交错,令人手不释卷,获益匪浅。
复杂的李白
公元701年,在绵州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楚狂人”――李白。自此,中华的文坛再添一笔锦绣。他的诗飘逸豪放,但对于李白本人,是不能仅以“飘逸豪放”一词概括的。因为李白,是复杂的。
他自由。从李白十八岁开始,他就在四川境内游历。到二十四岁,他便别故出川,游历四洲。又一路访道求仙,结朋交友。是如此的飘逸豪放。但他游历之时,还是会展现出并不脱俗的一面――他也思念故乡,正如《静夜思》(公元726年)所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也狼狈过,潦倒过。公元731一年,李白前往长安。但此时的他如此的穷困潦倒,产生了隐居之意。他又不甘于平凡,又四处投奔,但都未被重用。百般无奈的他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与长安的市井之徒结交,玩物丧志。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735年。
公元735年,极度渴望入仕的李白遇到了正在西游打猎的玄宗,并奉上《大猎赋》一首。之后他又结交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诗无数,阿谀奉承。之后他又造访贺知章,将自己的诗奉与贺知章。其中就有《蜀道难》和《乌栖曲》。在他不断努力下,玄宗终于召他入朝,封为翰林。由此,若说李白是寻仙求道之人,也欠妥了。
他又如此矛盾。入朝之后李白又厌倦仕途,四处树敌,逼力士脱靴,不接受玄宗召见,最终只能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手持一支菊,调笑二千石”了。
他又是如此关心百姓疾苦。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妻子南奔。在路上,他看到百姓辛勤劳作如此艰苦,又做《南奔抒怀》一首。
他又步步踏错,投永王,作组诗,致以被长流夜郎。要不是逢上旱灾,天下大赦,他也不会有后来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了。
李白是如此复杂,一变再变。他不变的,恐怕就只有那千古流传的诗篇了。
――2班 文俊丁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有些人生病的时候或烦恼的时候,拿过一本诗来翻读,偶尔也朗吟几首,便会觉得心上平静些,轻松些。这是一种消遣,但跟玩骨牌和纸牌等等不同,那些大概只是碰碰运气。跟读笔记一类书也...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安静抄一首诗,慢慢画一幅画,感悟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