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时然后言:讲话要注意分寸和火候
春秋时期,公叔文子是卫国的一位贤达人物,传言公叔文子基本不说话,公明贾辟谣说:公叔文子不是不说话,而是到了该他说话的时机才会说话。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学会掌握说话的艺术,该自己站出来讲话时再讲话,同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和火候,在营造良好交流环境的基础上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孔子说,虽然藏武仲自己说这不是在要挟鲁君,但从客观来讲,既然不是要挟,为什么要在私邑驻军?孔子不太相信他的话。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孔子认为,齐桓公虽然是五霸之一,但他尊重王权,是“霸在王下”,是完全合法的。而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霸在王上”,让王成为他的工具,这两人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推荐书籍:《关键对话》